
古代軍制以五人為伍,戶籍以五家為伍,每伍有一人為長,稱為“伍長”。參見《周禮·夏官·序官》、《管子·立政》。《漢書·循吏傳·黃霸》:“置父老、師帥、伍長。” 宋 蘇轍 《私試進士策問》之二:“及有軍旅之事,則以比長為伍長。”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太平軍目》:“伍長管四人。”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第三章第三節:“這種豪強的人連做個伍長的資格也沒有。”
“伍長”是古代中國軍事和戶籍制度中的基層職位,具體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伍長是古代以“五”為單位的基層組織管理者。在軍事中,五人為一伍,設伍長;在戶籍制度中,五家為一伍,同樣設伍長。該職位最早見于《周禮》《管子》等典籍,是古代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單位。
軍事職能
作為軍隊最低級軍官,伍長直接管理五名士兵,負責日常訓練和作戰指揮。例如太平天國時期,每伍五人,伍長需在戰鬥中協調小隊行動,發揮最小作戰單元的作用。其地位類似現代軍隊的副班長或小組長。
戶籍管理
在地方行政中,五戶編為一伍,伍長負責基層治安、賦稅征收等事務。如《漢書·黃霸傳》記載,漢代通過伍長與父老、師帥共同維持地方秩序。
曆史演變
不同時期對伍長的稱呼略有差異,周代稱“伍伯”,漢代起普遍稱“伍長”。宋代蘇轍曾提到“比長為伍長”,說明其職能隨朝代更疊有所調整。
社會地位
雖為低級職位,但伍長是晉升更高軍職的起點。據《太平軍目》記載,太平天國時期伍長需承擔具體作戰任務,并有機會通過戰功升遷。
總結來看,“伍長”體現了古代“五進制”組織方式,兼具軍事與民政管理雙重職能,是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重要概念。
伍長是一個軍銜名詞,用來稱呼軍隊中的軍官職務。它是指排長之上、連長之下的軍銜。在軍事組織中,伍長通常是一個連隊由多個班組成時,負責指揮和管理一班的軍官。
拆分部首和筆畫:伍長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伍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伍是指軍隊中五個人為一伍,長則是指職位較高的領導人。伍長就是指負責指揮和管理一伍的長官。
繁體:伍長的繁體寫法是「伍長」。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的伍長可能有不同的稱呼和寫法。例如,戰國時期的《孟子·告子下》中提到的「司馬」和《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大司馬」都可以理解為古代伍長的一種稱謂。
例句:在軍事演習中,伍長指揮士兵完成各種訓練任務。
組詞:伍長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副伍長、新兵伍長。
近義詞:伍長的近義詞有:班長、副排長。
反義詞:伍長的反義詞是:連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