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謂大魚漏網,後常以喻罪大者逍遙法外。《南史·陳慶之傳》:“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亦作“ 吞舟漏網 ”。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秦始皇》:“寬斯嚴,簡斯定,吞舟漏網,而不敢再觸梁笱者何也?” 清 惜秋 旅生 《維新夢·立憲》:“吞舟漏網任縱橫,賸幾百個鯤鰍併命。”參見“ 吞舟之魚 ”。
“吞舟是漏”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南史·陳慶之傳》。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 原指能吞下船隻的大魚(吞舟)漏網逃脫,字面意為“漏吞舟”。“是”為賓語前置标志,無實義,類似“惟利是圖”的語法結構。
2. 引申含義 比喻罪大惡極者逍遙法外,強調司法疏漏對重大罪行的寬縱。如《南史》原文:“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即指帝王寬赦本應嚴懲的罪犯。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司法不公或法律漏洞,常見于書面語。例:“若吞舟是漏,何以震懾奸邪?”(表達對要犯未受懲的憤慨)。
4. 近義詞
5. 權威出處 南朝史書《南史》記載,陳伯之叛逃北魏後,丘遲寫信勸其歸降時使用該成語,喻指梁武帝對叛将的寬大政策。
需注意:、11等個别解釋将“吞舟”誤解為“因小失大”,此為錯誤解讀,實際典故與罪罰尺度相關,無關利益得失。
《吞舟是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暴露自己的短處,自掘墳墓。
《吞舟是漏》由包含了部首的字組成:
吞 [口部首,3畫]、舟 [舟部首,6畫]、是 [日部首,9畫]、漏 [氵部首,13畫]。
《吞舟是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天下篇》的一句話:“山木自寇,吞舟是漏。”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
《吞舟是漏》的繁體字為《吞舟是漏》。
古時候《吞舟是漏》的各字仍保持現代的意思,隻是字形可能會有些微的差異。
他試圖掩飾自己的錯誤,卻不知自己正是在吞舟是漏。
- 吞食山河
- 是非不分
- 漏網之魚
- 自掘墳墓
- 暴露短處
- 破綻百出
- 深藏不露
- 守口如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