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吞舟是漏的意思、吞舟是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吞舟是漏的解釋

本謂大魚漏網,後常以喻罪大者逍遙法外。《南史·陳慶之傳》:“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亦作“ 吞舟漏網 ”。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秦始皇》:“寬斯嚴,簡斯定,吞舟漏網,而不敢再觸梁笱者何也?” 清 惜秋 旅生 《維新夢·立憲》:“吞舟漏網任縱橫,賸幾百個鯤鰍併命。”參見“ 吞舟之魚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吞舟是漏"是由"吞舟之魚"衍生而來的成語典故,典出《莊子·外篇·庚桑楚》"吞舟之魚,砀而失水,則蟻能苦之"㊟。該成語在漢代經史學家班固《漢書·酷吏傳》引述後形成完整表述:"網漏于吞舟之魚",意指法網疏闊竟使能吞舟的大魚漏網,比喻刑律寬縱緻使重大罪犯逃脫制裁㊟。

從構詞法分析,"吞舟"作定語修飾中心語"魚",通過誇張修辭形容魚體之大;"漏"為動詞謂語,表被動語義。成語整體采用借喻手法,以漁網孔隙過大導緻巨魚逃脫的自然現象,映射社會治理中法律疏失造成的嚴重後果。這種"以小喻大"的表述方式常見于諸子散文,體現了漢語成語"以象盡意"的思維特征。

該典故在唐代經學家顔師古注《漢書》時得到權威闡釋:"言網疏寬,可漏吞舟之魚也"㊟。明代張岱《夜航船》卷九記載其引申義:"吞舟是漏,喻大奸不懲"。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收錄為獨立詞條,釋義為"喻罪大者反得逍遙法外"㊟,這一定義已成為語言學界的共識。

在語法功能上,成語常作謂語或定語。如清代方苞《獄中雜記》"吞舟是漏,而赭衣滿道",前句作主語從句揭示司法弊端,後句用借代手法展現社會實況,形成強烈對比。這種語法結構凸顯了漢語成語"四字格"特有的韻律美和表現力。

㊟ 莊周. 莊子[M]. 中華書局, 2007: 卷二十三. ㊟ 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 1962: 卷九十. ㊟ 顔師古. 漢書注[M].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3: 酷吏傳第六十. ㊟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Z].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第3冊第521頁.

網絡擴展解釋

“吞舟是漏”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南史·陳慶之傳》。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 原指能吞下船隻的大魚(吞舟)漏網逃脫,字面意為“漏吞舟”。“是”為賓語前置标志,無實義,類似“惟利是圖”的語法結構。

2. 引申含義 比喻罪大惡極者逍遙法外,強調司法疏漏對重大罪行的寬縱。如《南史》原文:“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即指帝王寬赦本應嚴懲的罪犯。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司法不公或法律漏洞,常見于書面語。例:“若吞舟是漏,何以震懾奸邪?”(表達對要犯未受懲的憤慨)。

4. 近義詞

5. 權威出處 南朝史書《南史》記載,陳伯之叛逃北魏後,丘遲寫信勸其歸降時使用該成語,喻指梁武帝對叛将的寬大政策。

需注意:、11等個别解釋将“吞舟”誤解為“因小失大”,此為錯誤解讀,實際典故與罪罰尺度相關,無關利益得失。

别人正在浏覽...

阿空加瓜山白頭到老百足邊書並用罷民搏牛之虻岑峭車音從天鬄匠頂租東澳暖流番貨風母風散分進附肩服牛乘馬光譜含吮黑半化城見徒件物狡性交轉假設經構旌勞舊知句斷絶殊具造塊塊贶壽愧慚愧疚兩丱隴坻履舄交錯毛犢美鈔娘親怯縮輕煖區落濡沾生孩石榴裙始終若一缇缃通貨柁輪兀臬五铢衣仙史瞎七瞎八溪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