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束棺木的繩子。《禮記·喪服大記》“君封以衡,大夫士以鹹” 漢 鄭玄 注:“鹹讀為緘……今 齊 人謂棺束為緘繩。” 孔穎達 疏:“雲‘今 齊 人謂棺束為緘繩’者,以今人之語證經,緘是束棺之物。”《骈雅·釋器》:“鹹繩,棺束也。”
“鹹繩”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根據《禮記·喪服大記》及漢代鄭玄的注釋,“鹹繩”指古代用于捆束棺木的繩索。具體釋義為:
提出“鹹繩”作為成語,表示“人們共同受到的束縛”,其中“鹹”解釋為“普遍”,“繩”指約束。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漢代注釋文獻。
《鹹繩》(xián shéng)是一個成語,意為天下通用的繩索。
《鹹繩》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糸”和“立”。其筆畫總數為12畫。
《鹹繩》最早出自《詩經·衛風·碩人》:“鹹繩則解矣,犁矣。無小無大,從廣之紀。” 在這裡,鹹繩是指天下通用的繩索,象征着各地通行無阻。
繁體字為「鹹繩」。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所以《鹹繩》在古時的寫法為「鹹繩」。
1. 這種貨币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鹹繩,被廣泛接受和使用。
2. 網絡的發展和普及使得信息交流更加便捷,成為當今社會的鹹繩。
1. 鹹宜:適合大多數人或事物。
2. 繩索:用來系牢、吊起或捆綁東西的長條物品。
1. 通用:廣泛使用或被接受的。
2. 通行無阻:事物在各處無障礙地流通、傳播。
1. 狹隘:局限于某個特定區域或領域的。
2. 隔閡:不同地區或群體之間的分隔或隔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