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 dear friend]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詞,多用于書信
(1).對同輩友人的尊稱。《後漢書·趙壹傳》:“實望仁兄,昭其懸遲。” 唐 李華 《祭亡友張五兄文》:“仁兄先生,俯監悲懷。”《水浒傳》第四一回:“不期今日得見仁兄之面。” 茅盾 《報施》:“要是今天下午就來個抽查,那末,這些仁兄可倒了黴了。”
(2).弟對兄的尊稱。 唐 顔真卿 《祭侄李明文》:“爾父竭誠 常山 作郡,餘時受命亦在 平原 ,仁兄愛我,俾爾傳書。” 唐 姚合 《成名後留别從兄》詩:“卻出 關 東悲復喜,歸尋弟妹别仁兄。”
“仁兄”是漢語中一個傳統敬稱,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同輩友人的尊稱
主要用于對同輩中年齡較長或地位較高者的禮貌稱呼,常見于書信或正式交流中。該詞以“仁”表達敬重,源自儒家思想中“仁者愛人”的理念。
弟對兄的特定稱呼
在部分文獻(如唐代顔真卿《祭侄李明文》)中,也用于弟弟對兄長的尊稱,強調血緣關系中的敬意。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趙壹傳》:“實望仁兄,昭其懸遲”,後延續至唐代詩文,如姚合《成名後留别從兄》中“歸尋弟妹别仁兄”。
文化背景
“仁”作為儒家核心概念,賦予該詞道德層面的尊重,常用于表達謙遜與友善。
需根據語境區分對象,避免對明顯年幼者使用,以免顯得不合時宜。
仁兄(rén xiōng)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朋友、兄弟或同侪之間的親密稱呼。其中,“仁”字取義為仁愛、仁慈、仁德;“兄”字則指兄弟、同胞、同志。合起來使用,“仁兄”一詞傳遞着深厚的情誼和堅固的關系。
拆分仁字,部首為人,共有二畫;拆分兄字,部首為兒,共有五畫。因此,仁兄一詞部首共有七畫。
“仁兄”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後漢書·窦融傳》中,用于形容兄弟之間的親密關系。其後,這個詞漸漸流傳開來,并被廣泛應用于日常口語和書面表達中。
在繁體字中,“仁兄”一詞的拼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就漢字的演變過程而言,我們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傳統的寫法中,“仁兄”的“仁”字筆畫較多,而“兄”字則相對簡單,形态上略有區别。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仁兄”一詞的典型用法:
1. 他們是多年的朋友,彼此間稱呼為仁兄。
2. 感謝我的仁兄一直以來的幫助和支持。
3. 在這個艱難時刻,我真心感激我的仁兄對我無私的幫助。
組詞:仁義、仁愛、仁者、仁人
近義詞:朋友、兄弟、同伴
反義詞:敵人、對手、陌生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