擯絕的意思、擯絕的詳細解釋
擯絕的解釋
排斥棄絕。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極厭憎釋教,以為惑世誣民,最宜擯絶者。” 清 方苞 《書<盧象晉傳>後》:“ 象晉 請效死邊外,而當軸者始欲緻罰,卒擯絶之。” 冰心 《超人》:“他的腦子累極了,極力的想擯絕這些思想。”
詞語分解
- 擯的解釋 擯 (擯) ì 排除,抛棄:擯棄。擯除。擯黜(罷黜并放逐)。擯諸門外。 古同“傧”,迎賓。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絕的解釋 絕 (絶) é 斷:絕種。絕緣。絕嗣。絕情。絕迹。斷絕。杜絕。滅絕。空前絕後。 盡,窮盡:絕命。絕望。絕境。絕棋。氣絕。 極,極端的:絕妙。絕密。絕壁。絕無僅有。 獨特的,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絕色
網絡擴展解釋
“擯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ìn jué(注意與“摒絕 bìng jué”區分),意為“排斥棄絕”,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物堅決拒絕或徹底斷絕關系。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通過排斥、斷絕的方式拒絕接納或接受,常用于表達對不認同的人或事物的強烈否定态度。
- 近義詞:排斥、斷絕、拒絕、摒棄。
- 反義詞:接納、包容、接受。
二、用法與語境
- 對象廣泛:可針對具體人物、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
- 例:冰心《超人》中提到“極力的想擯絕這些思想”,即指試圖徹底擺脫某些念頭。
- 情感色彩:帶有較強的主觀否定意味,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
三、曆史出處與示例
- 古代文獻:
- 明代劉若愚《酌中志》提到“最宜擯絕者”,指排斥釋教思想。
- 清代方苞《書<盧象晉傳>後》中描述人物因主張被當權者“擯絕”。
- 現代用法:如“擯絕陋習”“擯絕虛名”等,強調徹底斷絕。
四、易混淆詞辨析
- 擯絕 vs 摒絕:
- 擯絕(bìn):側重“排斥、斷絕關系”,如擯絕舊友。
- 摒絕(bìng):側重“排除、清除”,如摒絕雜念。
建議
使用時可結合語境選擇詞彙,注意發音和字形差異。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經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擯絕
擯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排斥和拒絕。該詞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絕,共有11個筆畫。擯絕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其繁體形式為擯絶。
在古時候,擯絕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它是由手的古字旁“攵”和絕字的古字旁“㔾”組成。雖然現代漢字的寫法有所改變,但詞義仍然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擯絕的例句:
- 他對我們這個項目的提議擯絕不理。
- 她以一種擯絕外界幹擾的态度專注于自己的學業。
- 公司必須擯絕任何可能導緻信息洩露的風險。
擯絕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多個新詞,例如:
與擯絕意義相近的詞有排斥、拒絕、抵制等。而與擯絕相反的詞則包括接納、歡迎、納入等。
綜上所述,擯絕是一個有着排斥和拒絕含義的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手和絕,共有11個筆畫。該詞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有所不同,繁體形式為擯絶。擯絕可以用于多種例句和組合詞,與排斥、拒絕等詞義相近,而與接納、歡迎等詞義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