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伺隙圖謀。《後漢書·河間孝王開傳》:“謀圖不軌,闚覦神器,懷大逆心。”《晉書·袁瓌傳》:“論者恐大軍既西,胡必闚覦,此又似是而非。”《魏書·高闾傳》:“苛慝不生,上下無怨,姦巧革慮,闚覦絶心。”
“闚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uī yú,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對他人財物、地位或權力等産生非分的貪求或企圖,帶有強烈的嫉妒和觊觎心理。例如形容對財富、權勢的渴望或暗中圖謀不軌。
單字拆分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文獻原文。
《闚觎》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貪求、渴望、觊觎。它表示一個人強烈地渴望或者貪求某樣東西,希望得到或者占有。
《闚觎》的部首是門(mén)和角(jiǎo),分别位于字的左側和右上方。它的總筆畫數為22,其中門部6畫,角部16畫。
《闚觎》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字義源于古代文獻《禮記·曲禮上》中的片語“人以貌觀,而後觎也”。繁體字為“闚慾”,與簡體字“闚觎”在書寫形式上有所區别,但含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闚觎》的寫法是“闚慼”。這種書寫形式主要使用于古代經書、文獻和碑刻等。
以下是《闚觎》一詞的例句:
1. 他始終闚觎着那件名畫,渴望能将其收入囊中。
2. 她對權力的闚觎曾經導緻她走上了不歸路。
3. 孩子們對糖果的闚觎使他們損害了他們的健康。
與《闚觎》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闚望、觊觎心切、觊觎不已
近義詞:渴望、貪求、追求
反義詞:滿足、放棄、知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