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行仁道。 漢 焦贛 《易林·大畜之需》:“躬體履仁,尚德止訟,宗邑以安,三百無患。” 唐 韓愈 《除崔群戶部侍郎制》:“具官 崔群 ,體道履仁,外和内敏。”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雜錄》:“我先帝廸畏天顯,懷保小民,四十一年躋敬履仁,用能延洪基緒,式克至于今日。”
“履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躬行仁道,即在行為中踐行仁愛道德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多用于褒揚個人或群體在道德實踐上的典範作用,如評價曆史人物品德或倡導社會倫理。例如元代文獻稱帝王“躋敬履仁”以贊其治國以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唐經典及儒家典籍。
履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履和仁。
履的部首是屍,筆畫數為8;仁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2。
履仁這個詞源于《論語·衛靈公》。在這篇文章中,孔子談到了仁德之道,提到了“視其履而知其所以事人”。這句話中的“履”即指行為,而“仁”則是指仁德。
在繁體字中,履仁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履仁的寫法略有不同。履字的上部分是“彳”,下部分是“綠”。仁字的上部分是“二”,下部分是“人”。整體而言,古時候漢字寫法更為繁複,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
他始終堅持履仁的原則,為人處世充滿了溫暖和善意。
履行、仁慈、履約。
仁愛、仁心、仁義。
殘忍、無情、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