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牙尺。 宋 寇準 《點绛唇》詞:“象尺薰爐,拂曉停針線。” 宋 周邦彥 《丁香結》詞:“寶幄香纓,薰爐象尺,夜寒燈暈。”
“象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實物含義
指用象牙制成的尺子,常見于古代詩詞中,多用于描述奢華或精緻的生活場景。例如宋代寇準《點绛唇》中“象尺薰爐,拂曉停針線”和周邦彥《丁香結》中“寶幄香纓,薰爐象尺,夜寒燈暈”均以“象尺”象征貴族生活的考究。
引申含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嚴格要求、刻闆死闆”,認為“象”象征堅固,“尺”代表規矩。但這一解釋在其他權威來源中未明确提及,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詩詞注釋。
《象尺》是一個成語,意為模仿尺度,效法權衡。比喻按照原樣、按照規定的尺寸或标準進行制作或行動。
《象尺》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竹)和⼿(手)。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象尺》最早出現在《論衡·際羽》一篇中,是戰國時期的文獻。原文中描述了一位名叫際羽的人在制作箭杆時,模仿自然界的尺寸,“以竹為尺,如矣”。由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象尺》的繁體字為「象尺」,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不同。《象尺》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象」字的上面是「尤」,下面是「又」,左邊是「丆」。
他制作雕塑時,總是以《象尺》為準,神似程度非常高。
以「象」為首的相關詞彙有:象形、象征、象限等。
與《象尺》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依樣畫葫蘆」、「毫厘不爽」等。
《象尺》的反義詞是「隨心所欲」,意為任意自由行動,不受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