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三臡。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肴馔》:“三臠甘口,七菹愜目。”
“三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三脔(sān luán):即“三臡”,指三種切塊的肉或肉醬類食物,常用于描述古代宴飲中的精緻菜肴。
該詞出自南朝梁代何遜的《七召·肴馔》:“三臠甘口,七菹愜目。”此句形容三種肉食美味可口,七種腌菜賞心悅目,展現了古代飲食文化的豐富性。
“三脔”屬于較冷僻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日常使用較少。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典籍。
《三脔》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通常形容動物的肉或魚的三片較大的骨塊。
《三脔》的部首是“月”,總共有9個筆畫。
《三脔》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一篇中,原本意指三片骨塊,後來逐漸引申為動物肉類的稱呼。
在繁體字中,可以将《三脔》寫作「三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上古時期的《三脔》寫作「三㫪」,古文獻中也有出現過其他變體寫法。
千山萬水之後,終于到達了有名的餐館,品嘗到了美味的烤鴨三脔。
組詞:三脔包、三脔湯、三脔炒飯、三脔海鮮等。
近義詞:汁多肉厚、膏多肉嫩、三魚片等。
反義詞:無肉、單骨、單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