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fatuous and self-indulgent ruler] 昏亂的君王
(1).昏庸無道的帝王。《新唐書·宦者傳序》:“小人之情,猥險無顧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則無威,習則不疑,故昏君蔽於所昵,英主禍生所忽。”《說唐》第三十回:“這樣昏君,保他何益?”
(2).詈詞。稱昏昧無能的人。《金6*瓶6*梅詞話》第三四回:“ 金蓮 駡道:‘恁賊沒廉恥的昏君強盜!賣了兒子招女婿,彼此騰倒着做。’” 李廣田 《活在謊話裡的人們》:“孩子回來,留還怕留不住,你又把他打跑了,你這老昏君!”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昏君漢語 快速查詢。
“昏君”是漢語中對昏庸無道君主的貶稱,具體解釋如下:
反義詞:明君(賢明的君主)。
提示: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該詞,避免簡單套用于現代政治語境。
《昏君》是指在古代社會中統治者的一種稱呼,通常是指一個統治者智商低下、昏庸無能、荒淫無道、不顧國家民衆利益、以個人私欲為主的庸政。這種統治者常常導緻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衰敗和不穩定。
《昏君》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君,其中“日”是主要部首,表示太陽、光明;“君”則表示君王、統治者。
根據《康熙字典》,《昏君》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昏”部分為8畫,而“君”部分為4畫。
《昏君》一詞最早來自于儒家經典《禮記·昏義上》中的“昏君之政,如昏昧之智也”。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廣泛傳播,對于對昏庸無能的統治者提供了一個明确的概念和稱謂。
在繁體字中,“昏君”一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昏君》一詞,古時的寫法多種多樣,如“昬君”、“暈君”等,但這些形式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
1. 這個國家的昏君專橫跋扈,毫無政治智慧。
2. 曆史上有過許多昏君,他們的統治給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
- 昏庸:指昏暗無見識的狀态。
- 昏暗:形容光線不明亮、模糊的狀态。
- 昏厥:指因迷失知覺而暈倒。
- 君主:指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 暗君:指統治者懶政、昏庸無能的狀态。
- 慘君:指統治者殘忍、殘暴的狀态。
- 無道君王:指沒有能力、沒有道德的統治者。
- 賢君:指明智公正、以國家利益為先的統治者。
- 仁君:指慈悲寬厚、仁愛民衆的統治者。
- 明君:指智慧明達、明察事理的統治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