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ver up one's traces;keep out of the way;temporarily desist from one's evil ways;lie low]∶隱蔽形迹,不敢露面
宿奸老蠹為斂迹。——《新唐書·劉栖楚傳》
(2) [restrain;refrain from evil-doing to avert public attention]∶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
屏氣斂迹
(3) [retire from public life]∶指退隱不出
斂迹避賢
亦作“ 斂跡 ”。1.收斂形迹。謂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遷 頓丘 令” 裴松之 注引《曹瞞傳》:“後數月, 靈帝 愛幸小黃門 蹇碩 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迹,莫敢犯者。”《新唐書·劉栖楚傳》:“先是,諸惡少竄名北軍,淩藉衣冠,有罪則逃軍中,無敢捕。 栖楚 一切窮治,不閲旬,宿姦老蠹為斂迹。”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邵嗣堯 ﹞後由禦史督學 江 南,鯁直公廉,勢要斂迹。” 王闿運 《李仁之傳》:“獄訟衰止,遊惰皆斂跡。”
(2).隱藏;躲避。 晉 葛洪 《抱樸子·知止》:“夫矰繳紛紜,則鴛雛徊翮;坑穽充蹊,則麟虞斂跡。” 唐 白居易 《與陳給事書》:“可與進也,乞諸一言,小子則磨鉛策蹇,騁力於進取矣;不可進也,亦乞諸一言,小子則息機斂迹,甘心於退藏矣。”
(3).退居;隱居。《晉書·張軌傳》:“吾在州八年,不能綏靖區域,又值中州兵亂, 秦 隴 倒懸,加以寝患委篤,實思斂迹避賢。” 唐 岑參 《終南雙峰草堂作》詩:“斂跡歸山田,息心謝時輩。”
見“ 斂迹 ”。
“斂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斂”意為隱藏、收斂,“迹”指行蹤或痕迹。組合後表示隱藏行蹤,不敢顯露,常用于形容人因顧忌或特定情境下保持低調、謹慎的态度。
隱藏行蹤,避免暴露
指因外界壓力或危險而主動隱蔽形迹。例如《新唐書》中“宿奸老蠹為斂迹”,形容惡勢力因威懾而收斂行徑。
約束言行舉止
強調自我克制,如“屏氣斂迹”描述謹慎小心的狀态,避免引人注意。
退隱避世
用于表達主動遠離世俗,如《晉書》中“斂迹避賢”,指退隱以讓賢者。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中的具體引證。
斂迹是一個動詞詞語,意為隱藏、避開、躲藏。它可以形容一個人或動物試圖不被發現或留下痕迹。
斂迹的偏旁部首是攵和亻,分别表示撇和人。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斂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在古代,斂迹一詞常用于形容獵人追捕動物時的技巧,或者形容人們躲避追殺的動作。
斂迹的繁體字為「斂迹」。
在古代,斂迹的寫法與今天稍有不同。斂的古字形為「斂」,迹的古字形為「跡」。
1. 獵人敏銳地斂迹,躲過了狼群的追捕。
2. 在森林中,野生動物常常斂迹藏身,以避免被人類發現。
斂迹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
1. 斂迹潛藏:指隱藏、躲避。
2. 斂迹自保:指為了保護自己而隱藏行蹤。
3. 斂迹匿影:指隱身躲藏,不露面。
與斂迹意思相近的詞有隱藏、潛伏、遁形等。
與斂迹相反的詞有顯露、暴露、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