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服的意思、朝服的詳細解釋
朝服的解釋
[court dress in feudal China] 君臣上朝時穿的禮服
詳細解釋
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舉行隆重典禮時亦穿着。《儀禮·士冠禮》:“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即位于門東西面。”《論語·鄉黨》:“吉月,必朝服而朝。”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襲朝服,乘法駕。” 唐 錢起 《酬陶六辭秩歸舊居見柬》詩:“吾當挂朝服,同爾緝荷衣。” 明 王錡 《寓圃雜記》卷下:“ 宣德 五年,駕幸少師 楊士奇 第,時漏下已二皷。 士奇 驚起,朝服出迎。”《紅樓夢》第五三回:“次日由 賈母 有封誥者,皆按品級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轎,帶領衆人進宮朝賀行禮。”
詞語分解
- 朝的解釋 朝 ā 早晨:朝陽。朝晖。朝暮。朝霞。朝氣。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複無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對着:朝向。朝前。朝陽。坐北朝南。 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網絡擴展解釋
“朝服”是中國古代君臣在朝會或重大典禮時穿着的正式禮服,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定義
朝服是君臣在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着的禮服,具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其形制、顔色和配飾因朝代而異,但核心功能始終是彰顯禮儀制度與身份地位。
二、曆史演變
- 周代起源:最早見于《儀禮·士冠禮》,主人需穿戴玄冠、朝服等參與儀式。
- 漢代發展:司馬相如《上林賦》記載天子“襲朝服,乘法駕”,說明漢代朝服已成為皇家禮儀的重要部分。
- 清代特征:清朝嫔妃朝服與吉服有别,前者用于典禮,後者用于日常,且文武官員補服以禽獸圖案區分品級。
三、形制特點
- 顔色與材質:以玄色(黑中帶紅)為主,配素色配飾,如《論語·鄉黨》提到“吉月必朝服而朝”。
- 等級标識:通過紋樣、冠飾等區分尊卑,如唐代錢起詩中“挂朝服”暗示卸職歸隱的象征意義。
四、使用場合
主要用于兩類場景:
- 朝會議政:如明代王錡《寓圃雜記》記載官員深夜迎駕仍須穿朝服。
- 祭祀典禮:雖可代替祭服,但更側重禮儀性活動。
五、文學引用
曆代文獻如《春秋谷梁傳》《上林賦》等均提及朝服,反映其作為禮制載體的文化意義。
朝服不僅是古代服飾制度的體現,更是政治禮儀和文化身份的重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朝服》一詞的意思
《朝服》一詞指的是古代君主或官員在朝會時所穿的服裝。這是一種莊重、正式的服飾,用以顯示身份和地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朝服》一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衣”(衤),其中“⻖”(辶)為左部,表示行走,而“衣”(衤)為右部,表示衣物。該詞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與繁體字
《朝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朝服」。它的構造與簡體字相似,包含同樣的部首和筆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改變,包括字形、結構和字體等方面的變化。然而,《朝服》一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差别不大。
例句
1. 皇帝身穿華麗的朝服出現在朝會上。
2. 官員們整齊地穿着朝服,列隊待命。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朝會、服飾、官服、朝廷、朝儀
近義詞:禮服、正裝、制服
反義詞:便服、私服
以上就是關于《朝服》一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