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皜然”。1.潔白貌。《列子·湯問》:“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布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後漢書·吳良傳》:“ 顯宗 以示公卿曰:‘前以事見 良 ,鬚髮皓然,衣冠甚偉。’”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已而會雪下,未甚寒。諸道人問在道所經, 壹公 曰:‘風霜固所不論,乃先集其慘澹;郊邑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 宋 陳師道 《元日雪》詩之一:“半夜風如許,平明雪皓然。”《儒林外史》第一回:“來到 秦老 門首,見 秦老 八十多歲,鬚鬢皓然,手扶拄杖。”
(2).形容年老發白。 宋 範仲淹 《養老乞言賦》:“待以常珍,用貴皓然之士;裨其闕政,是詢哿矣之言。”
(3).顯明貌;光明貌。《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質色皓然固以安,僞色縵然亂以煩。”《金史·韓玉傳》:“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剛直之氣,必不下沉。” 劉半農 《阿爾薩斯之重光》:“是日氣候極熱,南方蔚藍深處,旭日一輪,皜然自放奇采,盡逐天上雲滓,令清明如洗。”
皓然(hào rán)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特征的形容詞,主要從以下兩個角度釋義:
一、形容須發等物體呈現純淨的白色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潔白貌",常見于古代文獻對年長者儀态的描寫,如《孟子·告子上》"猶白雪之白,猶白羽之白"的類比,佐證其作為白色程度副詞的用法。現代用例可見于巴金《家》中"皓然白須"的人物形象刻畫。
二、描述光亮明潔的視覺特征。《辭海》将其訓釋為"明亮潔白貌",適用于自然景物描寫,如《淮南子·俶真訓》"皓然如雪"的比喻,突顯其作為狀态形容詞的語法功能。該用法在當代文學中多用于月光、雪景等意象營造,如朱自清散文"皓月當空"的意境構建。
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皓"字本義為太陽初升時的白光,後經語義擴展形成現代雙重含義。《漢字源流字典》指出其造字法屬會意兼形聲,從"白"部表義,"告"部表聲的構形特征。
“皓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權威詞典及文獻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潔白的樣子
形容事物如雪般純淨潔白。例如《列子·湯問》中描述火浣布經火洗後“皓然疑乎雪”,比喻其潔白如雪。
形容年老發白
多用于描繪人年老時須發斑白的樣貌。如宋代範仲淹《養老乞言賦》提到“皓然之士”,即指白發蒼蒼的老者。
顯明、光明的樣貌
引申為事物鮮明或心境光明磊落。如《大戴禮記》中“質色皓然固以安”,強調本質的純粹與穩固。
詩文例句
名字寓意
現代常作為人名,結合“皓”(光明、純潔)與“然”(自然、肯定),寓意才華出衆、品行高潔。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列子》《世說新語》等文獻,或查閱滬江詞典、漢典等權威來源。
安徽謗讟棒球運動飙風比迸閉境自守賓師不獲已誠烈吃勿消重陽糕淳象詞藻從狙雕玑都纂改弦更張鲠鲠過渡過目鴻誓彗星溷擾豁閜戶主江都馬景觀經濟才矜肅禁直金軸矜縱九主急于事功軍牢控制流計算機領隊鈴蘭利灑留神厲志隆弊馬齒菜靡從内夫人逆時仆禦牆靡秦苑身年收割輸委四離四絶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維渭城朝貪汙狼藉淘氣騰辨塗道王時逍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