诎曲的意思、诎曲的詳細解釋
诎曲的解釋
屈曲。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案始有相,相又有名,謂之喙鳴。名者,聲之音均詘曲,以是命相若終。”
詞語分解
- 诎的解釋 诎 (詘) ū 彎曲:诘诎(同“诘屈”)。“诎五指而頓之”。 屈服,折服:“公輸盤诎”。 嘴笨:“辯于心而诎于口”。 戛然而止的樣子:“扣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诎然”。 盡,窮:“其兵不诎”。 短縮。
- 曲的解釋 曲 (⑥麯) ū 彎轉,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诎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qǔ,其核心含義為彎曲、屈曲,主要用于書面或學術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義構成
- 诎(qū):本義指言語鈍拙,後引申為“彎曲、屈服”等意()。在古文中常通假為“屈”,如《核舟記》中“诎右臂支船”即指彎曲右臂()。
- 曲(qū):本義為彎曲,與“直”相對。
- 組合後,“诎曲”強調形态或抽象概念的曲折性,如物體彎曲或邏輯迂回。
-
綜合解釋
- 指事物形态的屈折,如樹枝、河流的蜿蜒;
- 也可形容語言、邏輯的複雜曲折,如章炳麟在《國故論衡·明見》中提到的“聲之音均诎曲”,即聲音的抑揚變化()。
二、用法與示例
-
文學與哲學語境
- 章炳麟用“诎曲”描述名相(概念)與聲音的關聯性,如“名者,聲之音均诎曲”,指名稱通過曲折的音調表達事物()。
- 古文中多用于具體動作,如“诎五指而頓之”(彎曲五指并叩擊)。
-
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學術讨論或引用古籍時,強調事物或邏輯的複雜性。
三、相關擴展
- 近義詞:屈曲、曲折、蜿蜒。
- 反義詞:筆直、徑直、平直。
- 成語關聯:如“聱牙诘屈”(形容文句艱澀難讀)與“诎曲”含義相近()。
如需進一步了解“诎”的演變或古文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诎曲的意思
《诎曲》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言詞或行動不真實、虛假、曲解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诎曲》的部首是讠(讠上半部)和曲(四點水),共計12劃。
來源
《诎曲》是古代漢字的組合,由“诎”和“曲”兩個字合并而成。
繁體
《诎曲》的繁體字為「詘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诎曲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不過整體上仍是由“诎”和“曲”兩個字合并而成。
例句
1. 他的言辭诎曲,難以讓人相信。
2. 她的行為诎曲,不敢相信她所說的話。
組詞
诎謊、诎話、诎僞
近義詞
曲解、弄虛作假、虛假
反義詞
真實、真誠、真實可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