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國都近郊之民受地比遠地之民優厚。《周禮·地官·遂人》“辨其野之土” 漢 鄭玄 注:“六遂之民,奇受一廛,雖上地猶有萊,皆所以饒遠也。”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三等授田之制》:“接六遂之民,奇受廛,上地多萊五十畮,較之都鄙為饒。六遂近於都鄙,先王之制,皆近饒於遠,猶之國稅皆輕近而重遠也。”
“饒遠”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區分理解:
指國都近郊居民在土地分配上享有比遠郊更優厚的待遇。該釋義源自《周禮》鄭玄注,記載:“六遂之民奇受一廛,雖上地猶有萊,皆所以饒遠也”,說明周代通過土地政策調節都城與邊遠地區的資源分配。
作為四字成語時,表示“遠離紛擾、追求甯靜”的心态。由“饒”(避免)和“遠”(距離)組合而成,強調對安甯生活的向往。例如:
需注意兩種含義的語境差異:前者屬古代典章制度術語,後者為現代引申的文學化表達。查證文獻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饒遠》是一個成語,意為寬恕對方并給予遠遠超出對方所期望的幫助。它表達了寬宏大量、慷慨解囊的精神。
《饒遠》的拆分部首是食(shí)和辶(chuò),分别代表着食物和走動。它的筆畫數為11畫。
《饒遠》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中國古代傳世之書《莊子·齊物論》:“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齊等樂,饒遠。”(執大象天下行走,行走而不傷害他人,守安甯與和平,各盡其樂,慷慨給予遠遠超出對方所期望的幫助。)它體現了道家的思想理念。
在繁體中,饒遠的寫法為「饒遠」。
在古代漢字中,《饒遠》的寫法為「饗遠」,部首分别是食和辵,并且它的字形有所差異。
1. 那位慈善家饒遠了貧困學子,幫助他完成了大學學業。
2. 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朋友們饒遠了他們,并提供了食物和住宿。
組詞:饒恕、饒寬、饒恕别人、饒恕自己。
近義詞:寬容、慷慨、大度、慈悲。
反義詞:刻薄、吝啬、小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