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虬髯客 。 明 淩濛初 《虬髯翁》第一出:“俺 虬髯翁 便是,俺自姓 張 ,人見俺赤髯如虬,順口兒呼俺為 虬髯翁 。”亦作“ 虬髯公 ”。 韓北屏 《非洲夜會·橘林茶香》:“他魁梧身材穿一身白色長袍,頭戴風帽,長胡子迎風飄拂,蓦地相逢,就親切地招呼起來,難道他不像‘風塵三俠’中的 虬髯公 嗎?”參見“ 虬髯客 ”。
“虬髯翁”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人物形象,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虬髯翁”指代唐代傳奇人物“虬髯客”,因“赤髯如虬”(卷曲濃密的紅胡須)而得名。其中:
文學來源
該人物最早見于唐代傳奇小說《虬髯客傳》,後明代劇作家淩濛初在雜劇《虬髯翁》中進一步塑造其形象,自稱姓張,因外貌特征被稱作“虬髯翁”。
人物背景
虬髯客是隋末豪俠,曾欲争奪天下,但見李世民後認定其為“真天子”,遂放棄逐鹿,将家財贈予李靖輔佐李世民,後遠走海外,在扶餘國稱王。
現代引用
該詞常被用于形容豪邁灑脫、須發濃密的男性形象。例如作家韓北屏在散文中以“虬髯公”比喻非洲長須老者,突顯其俠義氣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虬髯客與李靖、紅拂女并稱“風塵三俠”的故事細節,可參考《太平廣記》或《說唐全傳》等古典文獻。
《虬髯翁》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最初指代的是虬髯長者,也就是擁有長長胡須的老人,尤其是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長壽和智慧的老人。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也被用來形容具有智慧和經驗的人。
《虬髯翁》的三個漢字分别由以下部首和筆畫組成:
《虬髯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于唐代文學家元稹的《離騷詩》中,用來形容長壽和智慧。在台灣和香港等地,虬髯翁一詞常被寫作「虯髯翁」,即使用了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在有所不同。雖然《虬髯翁》的基本結構沒有變化,但是具體的筆畫和字形可能有所區别。不過,現代以簡化字為主的寫法更為常見和通用。
以下是幾個使用《虬髯翁》的例句:
一些與《虬髯翁》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