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意。《新唐書·李迥秀傳》:“ 張易之 兄弟貴嬌,因橈意諧媚,士論頓減。”
“桡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曲意,即違背本心、委曲己意以迎合他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桡”的其他含義(如桡骨、船槳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桡意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旋轉或轉動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物體或人在固定中心周圍旋轉的動作。
桡意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木和日。部首木表示與樹木或木料有關,部首日表示與太陽或天空相關。
桡意的拼音是ráo,由9畫組成。
桡意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現代漢字簡化後,桡意的寫法變為“擾”。
桡意的繁體字寫作「擾」,它在台灣、香港等地仍然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桡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字形中間多了一個“月”字旁,表示與月亮或月份有關,暗示與時間相關。
1. 風吹草動,桡意旋動。
2. 大雪紛飛,桡意白茫茫。
3. 歡樂的音樂使人的心靈桡意起舞。
1. 桡動:旋轉、轉動的動作。
2. 桡擾:旋轉幹擾、紛擾。
3. 桡轉:旋轉方向的改變。
1. 旋轉:指物體沿着固定中心軸轉動。
2. 轉動:指物體或人沿着某個軸線進行的旋轉運動。
3. 回轉:指物體呈環繞動作地轉動。
1. 靜止:指物體沒有任何運動或動作。
2. 停止:指物體在一段時間内完全不運動。
3. 固定:指物體或事物不發生任何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