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諧賈 ”。論價,商定價格。《後漢書·宦者傳·張讓》:“當之官者,皆先至 西園 諧價,然後得去。” 李賢 注:“諧謂平論定其價也。” 晉 裴啟 《語林》:“令人視之,果見向囊皆珍玩,正與胡父諧賈。” 沉曾植 《寐叟題跋》一集下:“飛鳧人持此卷來,審為真蹟,諧價得之。”
“諧價”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ié jià,其核心含義是論價、商定價格,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雙方通過協商或讨論确定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即“議價”。例如《後漢書·宦者傳·張讓》中提到:“當之官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這裡的“諧價”即官員需先與權貴商定價格(實為賄賂)才能赴任。
字形與字義
異體寫法
亦作“諧賈”(“賈”通“價”),如晉代裴啟《語林》中記載:“正與胡父諧賈。”
“諧價”是古漢語中關于價格協商的特定表述,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或《語林》等古籍原文。
諧價指的是具有同樣含義或者近似含義的詞語或短語。換句話說,諧價是指可以替換使用而不改變表達的意思的詞語。
諧價的部首是言,其中的一簡為讠。諧價總共包含兩個筆畫。
諧價這個詞源自于漢語,屬于漢字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國人民對于精确表達和表達方式的重視。
諧價的繁體字為諧價。
在古代,人們用毛筆書寫漢字。而諧價這個詞也是用毛筆書寫的。雖然在古代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理解是相同的。
1) "諧價詞的使用可以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2) "在寫作中使用諧價可以避免過于重複、單調的措辭。"
諧價沒有固定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概念性的詞語。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和需要來使用相關的詞彙。
諧義詞
反義詞:異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