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驚而逃散。《晉書·姚泓載記》:“ 道濟 率 王敬 、 沉林子 等逆衝 紹 軍,将士驚散。” 南朝 梁武帝 《古意》詩之一:“飛鳥起離離,驚散忽差池。” 宋 蘇轍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卒兇暴恣行……畏罪驚散,欲為亂。” 茅盾 《子夜》十七:“直到 吳荪甫 汽車上的喇叭在大門外接連叫了兩次,門房裡那一夥男女方才聽到。牌局立刻驚散了。”
“驚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受驚吓後四散逃離,常用于描述人或動物群體因突發狀況而慌亂逃散的情景。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在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法,可查閱《晉書》《子夜》等原著。
《驚散》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受到驚吓或驚恐而四散逃逸。這個詞的意思比較負面,通常用于描述人們受到驚吓後迅速離散的情景。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心”和“散”。其中,“心”是表示與情感、内心有關的部首,與情感相關的漢字多以它為部首。而“散”則是表示散開、分散的意思,也是與這個詞義相關的部首。
《驚散》這個詞的筆畫數為十五畫,它的寫法相對複雜。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普遍,常見于文學作品、詩歌和一些情感描寫中。通常用來描述人們在受到驚吓或驚恐時,因為害怕而四散逃離的場景或情感狀态。
在繁體字中,《驚散》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别。
在古代漢字中,《驚散》的寫法也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而已。
1. 在地震發生時,人們驚慌失措地驚散逃離。
2. 火災突發,人們驚恐地驚散奔逃。
1. 驚慌:形容受到驚吓或錯亂而恐慌不安。
2. 逃離:指因為驚吓或危險而離開原地。
3. 迅速:迅猛、快速的意思。
4. 離散:指人們散開、分散的狀态。
近義詞:驚惶、驚慌、驚擾、驚駭。
反義詞:鎮定、平靜、安穩、安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