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蒉桴的意思、蒉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蒉桴的解釋

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禮記·明堂位》:“土鼓、蕢桴、葦籥, 伊耆氏 之樂也。”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上》:“古者民人湻樸,制禮至簡,污樽抔飲,可以盡歡於君親;蕢桴土鼓,可以緻敬於鬼神。” 宋 蘇轼 《崔文學申攜文見過》詩:“蕢桴和葦籥,天節非人均。”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蕢桴、葦籥,頗有上古遺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蒉桴"(kuì fú)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複合詞,特指一種原始的祭祀禮器。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蒉(kuì)

    本義指用草或竹篾編織的盛土容器。《說文解字》釋為“草器”,引申為粗陋之物。

  2. 桴(fú)

    原意為鼓槌,《說文·木部》載:“桴,擊鼓杖也”,後泛指敲擊樂器的工具。

二、詞義界定

蒉桴指用土塊與草繩制成的鼓槌,是上古時期祭祀活動中象征質樸的禮器。其核心含義包括:

三、典籍出處與權威引用

  1. 《禮記·明堂位》:

    “土鼓、蒉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

    鄭玄注:“蒉桴,以土塊為槌”,表明其為伊耆氏(神農氏)時代的樂器。

    •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禮記正義》
  2. 《漢語大詞典》(第9卷):

    明确釋義為“用草和土制成的鼓槌”,并引《禮記》為證。

  3. 《辭源》(修訂本):

    釋“蒉桴”為“上古祭祀所用草土制成的鼓槌”,強調其原始性與禮制意義。

    •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四、文化内涵考據

據《周禮·春官》記載,蒉桴與土鼓、葦籥并稱“三古樂”,是華夏禮樂文明的源頭之一。考古發現(如陶寺遺址陶鼓)佐證了新石器時代已有類似打擊樂器,印證典籍描述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原文鍊接:

  1. 《說文解字》線上檢索:漢典網
  2. 《禮記正義》電子版: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漢語大詞典》數據庫:CNKI工具書
  4.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官方資源庫
  5. 陶寺遺址考古報告:《考古學報》2020年第4期

網絡擴展解釋

“蒉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文化背景

根據網頁内容,“蒉桴”常與早期人類活動相關,例如:

“既興燔黍擗豚,坯飲窊樽,蒉桴土鼓……”(描述古代用蒉桴擊打土鼓的儀式場景)
這體現了它在祭祀、飲食、音樂等原始禮儀中的角色,反映了先民樸素的生活與信仰。

補充說明

“蒉桴”屬于生僻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詞語,可參考詞典類工具書或權威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把杯伯祖母不官不加長痛傳言吹氣勝蘭雕龍客端日法服泛采封墳分析化學紛郁鋼澆鐵鑄崗亭告往知來觀兵廣謀從衆和鼓賀獻虎口扳須降損鏡見九原開眉憐下裂變力所能及芒羊門廕冥徵眤洽瞥面譬解嫔娥蒲塞洽色齊量情韻窮桎氣色容喙睿嶽紗帽赦命生産合作社勝因試膽世界經濟四禁死沓沓四院坍陷條三窩四頽運沱汜向闌仙人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