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筆塚 ”。書法家埋藏廢筆的處所。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長沙 僧 懷素 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塚’。” 唐 裴說 《懷素台歌》:“ 永洲 東郭有奇怪,筆冢墨池遺跡在。” 清 吳偉業 《過中峰禮蒼公塔》詩:“凄涼看筆冢,遺墨滿江湖。”
見“ 筆冢 ”。
“筆冢”指書法家埋藏廢棄筆的處所,是古代文人表達對書寫工具敬意的獨特方式。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筆”與“冢”組合而成,“冢”即墳墓,字面意為“筆的墳墓”,指書法家将用壞的毛筆集中埋葬的場所。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人對書寫工具的珍視和藝術追求的執着。
曆史典故
最著名的典故出自唐代僧人懷素。據《唐國史補》記載,懷素以狂草聞名,因練字廢筆無數,遂在長沙将廢棄毛筆堆積掩埋,形成“筆冢”。詩人裴說在《懷素台歌》中亦提到其遺迹:“永州東郭有奇怪,筆冢墨池遺迹在。”
文化内涵
筆冢不僅是物理場所,更象征古代文人對書法藝術的極緻追求和“物盡其用”的惜物精神。後世常借此典故贊揚刻苦鑽研的精神,如清代吳偉業詩句“凄涼看筆冢,遺墨滿江湖”。
延伸含義
日語中“筆塚”(ふでづか)亦指廢筆冢,可見這一文化現象在漢字文化圈的影響。現代語境中,該詞有時被引申為對創作工具或過程的紀念。
注:相關文獻記載可參考《唐國史補》《懷素台歌》等唐代典籍,具體遺迹地點如湖南永州懷素台仍有文化考證價值。
筆冢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筆冢的部首是“⺮”(竹),它屬于“⺮”部,筆冢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筆冢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指的是專為存放或安置筆的地方或容器。在古代,書法家、文人士大夫常常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筆,他們會用筆冢來分别存放這些筆,以保持筆的整潔和保存筆尖的書寫品質。筆冢通常由竹、木或瓷等材料制成,設計精美,色彩鮮豔,是一種文人雅士的愛好和展示。
在繁體字中,筆冢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筆塚”,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詞義和用法相似。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筆冢的寫法是略有區别的。在《說文解字》中寫道:“冢,策劄也,從竹且,從⼀⼜ˉ。”可以看到,在古代,“冢”指的是竹制的策劄,而在字形中加入了竹和一另旁,表示這個字與竹有關。後來,這個字的意義逐漸演變,成為存放筆的地方的代名詞。
一些使用筆冢這個詞的例句包括:
與筆冢相關的組詞有“文房四寶”、“筆架”、“筆筒”等。
與筆冢相似或有關的詞語有“筆筒”、“筆座”等。
與筆冢相反或相對的詞語有“筆洗”、“筆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