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稅米的意思、稅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稅米的解釋

即租米。《晉書·食貨志》:“ 成帝 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畝稅米三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稅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以實物形式繳納的田賦,特指作為賦稅征收的糧食(主要是米)。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基礎釋義與字源

  1. 字義分解

    • 稅:本義指國家向土地所有者或經營者強制征收的實物或貨币(《說文解字》:租也,從禾兌聲)。
    • 米:泛指去殼的谷物籽實,特指稻米。

      合并釋義:作為賦稅繳納的糧食作物(稻米為主)。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權威詞典定義

    《辭源》釋為:“舊時田賦征收的實物,多指米糧。” 強調其作為實物地租的屬性,區别于貨币稅。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二、曆史制度背景

稅米制度主要存在于中國古代至近代的田賦體系中:

  1. 起源與發展

    • 秦漢時期推行“租粟”,稻作區以米納賦(《漢書·食貨志》載“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 唐代“租庸調”制中,江南地區以稻米為稅糧主體(《新唐書·食貨志》)。

      來源: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史》

  2. 征收方式

    官府按田畝面積級核定稅額,農戶需将糧食運送至指定糧倉(如明清時期的“漕糧”)。

    來源:《中國財政通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1. 經濟形态象征

    稅米制度反映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主導的社會結構,體現農業對國家財政的支柱作用。

    來源:費孝通《鄉土中國》

  2. 文學中的意象

    古詩文中常以“稅米”象征民生疾苦,如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來源:《全宋詩》卷二三六七


學術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陳明光.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3. 梁方仲. 《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M]. 中華書局, 2008.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權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稅米”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實物稅收形式,具體指作為租稅征收的米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稅米(shuì mǐ)即“租米”,指農民向官府繳納的糧食作為賦稅,屬于實物稅範疇。這一術語多見于曆史文獻,與貨币稅相對。

  2.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 《晉書·食貨志》記載:“成帝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畝稅米三升”,說明東晉時期曾按田畝比例征收米糧,每畝稅率約為三升。
    • 明代高啟的詩句“已償輸稅米,未覓賣文錢”也反映了稅米在農業社會中的普遍性。
  3. 實物稅的特征
    稅米屬于農業稅的一種,直接以農作物(米)作為征稅标的,常見于以糧食為主要經濟産物的朝代。元代和明代進一步發展為“稅糧”,延續了實物稅形式。

  4. 相關概念

    • 近義詞:租米、稅糧。
    • 反義詞:貨币稅、折色(将實物稅折算為銀錢繳納)。

稅米是中國古代實物稅制的典型代表,體現了農業社會“以農養政”的特點,其征收方式和稅率隨朝代政策變化而調整。

别人正在浏覽...

半饷北遊璧人布币參驗長眠誠説吃喝悰緖耽迷蹈火赴湯楯軒發瑩分錯封蓋傅别幹吊皇人話仙麾戈繪卷火烏艦隊嚼啜解裂金寶牌九白之貢棘正君王跨班窾會刳磔漣波寥亮鬣鬁裡闳理由鸾墀噴漆辟逃破損格鋪胸納地強健潛消默化棋高一着縛手縛腳清一求生溶溶蕩蕩生拽活拖深默視草台受朝雙幅書空咄咄飧粥天保町疃瞳睛文章海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