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神避祸。《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八年》:“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耳。”
“禳避”是一个由“禳”和“避”组成的复合词,结合了两种不同的消灾方式:
“禳”的含义
指通过祭祀、祈祷或法术等仪式来消除灾祸,如禳灾、禳解。例如《周礼》中记载的“以禳礼哀围败”,即通过仪式化解灾难。
“避”的含义
意为主动躲避、回避。如《说文解字》解释“避,回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避秦时乱”即用此意。
“禳避”的整体意义
综合了“禳”的主动化解与“避”的被动躲避,指通过祭祀与回避双重手段来远离灾祸。例如古代遇到瘟疫时,可能既举行驱邪仪式(禳),又迁移居所(避)。
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籍或民俗语境,如《左传》中记载的“禳火于玄冥”,若结合迁移行为,即可视为“禳避”的实例。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描述传统习俗时仍可见。
《禳避》(ráng bì)一词是指为了避免或消除灾祸、厄运而进行的仪式、祭祀或祈祷。它可以用于形容人们通过一定的宗教或文化习俗来祈求平安和吉祥。
《禳避》一词的部首是示字旁(示)和辶,拆分后可以得到禸和辶两个部分。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禳避》是一个古代汉字词汇,常见于古代经典文献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禳避」,笔画数不变。
在古时,禳避可能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关于禳避的写法有时会出现「禳辟」、「避禳」等不同的表述。这些写法的基本含义和现代规范写法相同。
1. 在农村,人们常常举行一些祭祀仪式来禳避自然灾害。
2. 春节期间,我们家人会合力祈祷,希望能禳避一年的厄运。
- 禳祸:进行祭祀或仪式以避免灾祸。
- 禳草:用草药进行祭祀或驱灵。
- 禳除:除去灾难或厄运。
避祸、辟邪、驱凶
招祸、招邪、招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