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在墓碑上頌揚死者的文辭。《後漢書·崔寔傳》:“初, 寔 父卒,剽賣田宅,起冢塋,立碑頌。”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巨馬水》:“﹝ 霍原 ﹞隱居 廣陽山 ,教授數千人,為 王浚 所害。雖千古世懸,猶表二黌之稱,既無碑頌,竟不知定誰居也。” 唐 劉知幾 《史通·邑裡》:“爰及近古,其言多僞,至於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為己邑。” 宋 鄭文寶 《南唐近事》:“﹝ 史虛白 ﹞嘗對客弈棋,旁令學徒四五輩,各秉紙筆,先定題目,或為書啟表章,或詩賦碑頌,隨口而書,握管者略不停綴,數食之閒,衆製皆就。”
“碑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bēi sòng,專指刻在墓碑上用于頌揚死者生平事迹或功德的文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碑頌作為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承載着對逝者的追思,也具備一定的曆史文獻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碑文案例,可參考《後漢書》《水經注》等古籍。
碑頌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為紀念某個重要人物或事件所立的碑文,以贊揚和頌揚其功績和貢獻。
碑頌的部首分别是石(石字旁)和頁(紙字旁),總共10畫。
碑頌這個詞語的來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形容了秦始皇建立碑文紀念長城修築的情景。
在繁體字中,碑頌的寫法為「碑頌」。
在古時漢字寫法中,碑頌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為「碑頌」。
1. 他的英勇事迹被銘刻在那座千年碑頌之上。 2. 這篇碑頌記錄了國家英雄的偉大貢獻。
碑文、頌文、碑刻、紀念碑、頌揚、贊美
頌詞、歌頌、稱贊、贊美
诋毀、貶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