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鼎絶膑的意思、舉鼎絶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鼎絶膑的解釋

雙手舉起鼎而折斷膝蓋骨。《史記.秦本紀》:"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膑。"張守節正義:"絶斷也。膑胫骨也。"後以喻力小不勝重任。

詳細解釋

雙手舉起鼎而折斷膝蓋骨。《史記·秦本紀》:“ 武王 有力,好戲。力士 任鄙 、 烏獲 、 孟説 皆至大官。王與 孟説 舉鼎,絕臏。” 張守節 正義:“絶,斷也。臏,脛骨也。”後以喻力小不勝重任。 清 錢謙益 《答山陰徐伯調書》:“乃欲上下馳騁,追扳古人於行墨之間,斯足下所雲舉鼎絶臏者乎?” 林纾 《桐城派古文說》:“若 譚友夏 者,則千力萬氣,無所不學,而往往舉鼎絶臏。”亦作“ 舉鼎絶脰 ”。 梁啟超 《中國國債史》:“今日我輩對於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絶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舉鼎絶膑”(或寫作“舉鼎絕膑”)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

jǔ dǐng jué bìn


出處與典故

出自《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力大好勇,曾與力士孟說比賽舉鼎,結果折斷胫骨(“膑”即胫骨),最終傷重而亡。後世以此比喻能力不足卻勉強承擔重任,導緻失敗。


釋義


用法與語法


近義詞與反義詞


示例與引用

  1. 清代錢謙益《答山陰徐伯調書》中批評文人勉強效仿古人,稱其如“舉鼎絶膑”。
  2. 章炳麟在《論學會有大益于黃人亟宜保護》中以此警示不自量力的行為。

權威性說明

該成語解釋主要依據《史記》原文及權威詞典(如漢典),其他網頁(如、5)為補充參考,但需注意其權威性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舉鼎絶膑

《舉鼎絶膑》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意思是舉起鼎盛滿粥的高手能夠立即醫治斷了腰的病人。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的力量和醫術的高強。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舉鼎絶膑》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的文獻之一,稱為《列子》,是中國道教哲學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是春秋時期的墨子。

繁體:舉鼎絶膑

古時候漢字寫法:舉鼎絕膑

例句:他的身體強壯如熊,可以說是舉鼎絶膑。

組詞:舉世矚目、鼎力相助、絕技、醫術超群。

近義詞:舉重若輕、剛健如鼎、神醫。

反義詞:軟弱無力、無能為力、醫術低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