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逡遁的意思、逡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逡遁的解释

(1).却行,恭顺貌。《管子·戒》:“ 桓公 蹵然逡遁。”《汉书·雋不疑薛广德等传赞》:“ 薛广德 保县车之荣, 平当 逡遁有耻, 彭宣 见险而止,异乎‘苟患失之’者矣。” 颜师古 注:“遁读与巡同。”

(2).退避,退让。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逡遁》:“ 贾谊 《过秦》云:‘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关而攻 秦 , 秦 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遁而不敢进。 秦 无亡矢遗鏃之费,而天下已困矣。’遁者盖取盾之声以为巡字,当音详遵反……九国畏愞,自度无功,持疑不进,坐致败散耳。后之学者既不知遁为巡字,遂改为遁逃,因就释云。”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夫以疆圉抗詔,叛也。又逡遁多畏,而弗能自立为小国,虚设节镇也,孰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逡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含义需要结合古籍文献理解。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恭顺退让:指谦逊退避的姿态,如《管子·戒》记载"桓公蹵然逡遁"(齐桓公恭敬后退),描述礼仪性的退让行为。
  2. 迟疑徘徊:与"逡巡"相通,表示犹豫不前的状态。如《汉书》颜师古注"遁读与巡同",贾谊《过秦论》中九国军队"逡遁而不敢进"即此意。

二、字词解析

三、文献用例

该词属于古汉语中的叠韵联绵词,现代研究需注意其通假现象(遁=巡)及语境差异。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管子》《汉书》注疏及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逡遁的意思

《逡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犹豫不决,踌躇不前,迟疑不定。

拆分部首和笔画

《逡遁》的部首是辶(辵),笔画数为15。

来源

《逡遁》的来源较为复杂,最初是由「遯(dùn)」和「遽(jù)」两个字组合而成,分别表示逃避和匆忙。随着时间的发展,两个字的意义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逡遁」。

繁体

《逡遁》的繁体字为「逡遁」,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对于《逡遁》这个词,古时的写法多有「逡遯」、「遯逡」等变体,但意义相同。

例句

1. 他在面对难题时总是逡遁不前。

2. 计划已经做好了,不要再逡遁了。

组词

逡遁的组词可以有:逡巡、逡逡遁遁。

近义词

犹豫、徘徊、踌躇。

反义词

果断、坚决、毅然。

别人正在浏览...

哀激哀痛欲绝昂气不苦不修曾国藩传柑粹质电转刁乖鲠噎共犯勾划馆阁规创估衒旱灾黄檀黄瘴火芝交遘挢揉解煞晶饼鯨吞蛇噬迥古纠拾坎坷剌塌醉灵兆柳下惠眇曼茗糜破家亡国破云前俯后仰锖色妻弟摖鬼骐骥侵割清心酋渠蚑行蠕动山高遮不住太阳升俪失支脱节书简说空投赠瓦卜王子航纨绔子弟味感五内如焚下挫祥火枭俊禽敌遐期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