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疲乏。《後漢書·馮異傳》:“至 饒陽 無蔞亭 ,時天寒烈,衆皆飢疲, 異 上豆粥。” 清 王錫振 《<王剛節公家傳>跋尾》:“持飢疲數千之卒,捍懸海之危城。”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二:“一堆一堆飢疲不堪的老人幼童倒卧道旁,呻吟轉側。”
饑餓疲乏。饑,通“ 飢 ”。《宋書·魯爽傳》:“轉鬭數百裡,至 曲強 ,虜候其饑疲,盡鋭來攻。”
“饑疲”是一個由“饑”(饑餓)和“疲”(疲勞)組成的詞語,形容人因極度饑餓和疲勞而身心俱疲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饑餓與疲勞的雙重困境,通常用于描述人在長期缺乏食物或高強度消耗體力後的虛弱狀态。例如,古代行軍作戰或災荒時期的民衆常陷入“饑疲”。
曆史文獻引證
近現代應用
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用“饑疲不堪”形容俄國革命後倒卧路旁的老人與兒童,反映社會動蕩中的民生疾苦。
語言擴展
該詞在古籍中有時寫作“飢疲”,因“饑”與“飢”為通假字,含義相同。英文可譯為“inanition”,指因饑餓導緻的虛弱。
總結來看,“饑疲”既用于具體生理狀态的描述,也常作為文學意象,隱喻生存困境或社會危機中的群體境遇。
《饑疲》是一個形容詞詞組,形容人們在極度饑餓和疲勞的狀态下。
根據成語字典,饑疲的部首分别是“食”和“疒”,總計12劃。
《饑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終南山上少食水。水至饑疲皆死。”意指食物和水源都極度匮乏,導緻人們因饑餓和疲勞而死亡。
繁體字寫作「飢瘦」。
在古時候,「饑疲」可以寫作「飢疲」,反映了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
他們在漫長的跋涉後饑疲不堪,隻希望能找到一些食物和水源。
饑飽、饑渴、疲倦、疲勞、疲憊
餓乏
飽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