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rrendor;yield;knuckle under;at the feet of]∶降服;折服
妥協屈服
(2) [bend and undulate]∶彎曲起伏
衆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莊子》
(1).曲折起伏。《莊子·大宗師》:“衆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成玄英 疏:“屈折起伏,氣不調和,咽喉之中恒如哇礙也。”
(2).降服;折服。《呂氏春秋·應同》:“故割地寳器,卑辭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為足。”《後漢書·宋意傳》:“強者為雄,弱者即屈服。”《南史·隱逸傳下·馬樞》:“王欲極觀優劣,乃謂衆曰:‘與 馬學士 論議,必使屈服,不得空立客主。’” 宋 窦蘋 《酒譜·醉聖》:“ 李白 每大醉為文,未嘗差誤,與醒者語無不屈服,人目為‘醉聖’。” 曹禺 《家》第三場:“你隻知道跟惡勢力妥協屈服,一天天走上庸俗昏瞆的路。”
“屈服”是一個動詞,其核心含義是“在壓力、威脅或權威下放棄抵抗,順從對方”。具體可分為以下層面解釋:
基本義
指物理或精神上的被迫退讓。例如:“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始終沒有屈服。”
引申義
可比喻事物被更強大的力量壓制。如:“百年古樹在台風中最終屈服,轟然倒地。”
物理學術語
指材料受力時發生永久形變的臨界點,稱為“屈服強度”(Yield Strength)。例如:“鋼材的屈服強度決定了建築結構的承重能力。”
情感層面
有時帶有被動妥協的消極色彩,如:“她屈服于父母的安排,放棄了留學計劃。”
該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差異:在抗争語境中強調被迫性(如民族不屈精神),在物理領域則是中性專業術語。近義詞“妥協”側重主動讓步,“屈從”貶義色彩更濃。
屈服是一個多義詞,既可以指人在壓力或力量的作用下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或立場,也可以指物體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或折斷。此外,屈服還可以表示感情、意願等方面的屈從、順從。
屈服的部首是攴,總共有6畫。
“屈”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其形狀象一個半圓形,表示弓的形狀。本義是弓彎曲,後演變為表示身體彎曲、委屈等含義。而“服”字表示服從、順從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屈”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對于“屈”字的寫法存在多個變體。例如,公元前221年的《秦漢石刻中華字典》中“屈”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為攴在上、力在下,表示一個人在力量下彎曲的形态。這種古代寫法更加形象地表達了屈服的含義。
一些例句中可以體現“屈服”的用法:
1. 終于,他在壓力下屈服了,接受了公司的要求。
2. 在這場辯論中,他始終不屈服于對方的攻擊。
一些與“屈服”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屈服心理、屈服力量、屈服于。
近義詞:順從、聽從、順從、低頭。
反義詞:堅持、不屈、抵抗、頑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