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冒的意思、抵冒的詳細解釋
抵冒的解釋
觸犯;抵禦。《漢書·禮樂志》:“習俗薄惡,民人抵冒。” 唐 杜牧 《張直方貶恩州司戶制》:“抵冒刑憲,縱恣胸臆。”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6*言6*書》:“天下所以服從無抵冒者,又非獨其禁嚴而治察之所能緻也。” 元 柳貫 《題北還諸詩卷後》:“屬被命考試進士進京,抵冒寒沍,千裡驛行,風淩雪厲。”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冒的解釋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煙(.煙往上升;.發怒)。冒汗。冒尖。 不顧(惡劣的環境或危險等),頂着:冒雨。冒險。冒死。 不加小心,魯莽,沖撞:冒失。冒昧。冒進(不顧具體條件,急躁進行)。 用假的充當真的,假托:冒牌。冒充。冒名頂替。 複蓋:“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貪污:“貪于飲食,冒于貨賄”。 古同“帽”。 古同“瑁”,玳瑁。 姓。 冒 ò 〔冒頓(?)〕中國漢初匈奴族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抵冒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抵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具體體現,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釋義:
1.觸犯、冒犯
指對法律、規則或權威的違背或沖撞。例如:
- 《漢書·禮樂志》提到“習俗薄惡,民人抵冒”, 指百姓因風俗敗壞而觸犯法律。
- 唐代杜牧在《張直方貶恩州司戶制》中批評“抵冒刑憲,縱恣胸臆”, 強調對刑法的公然違抗。
2.抵禦、抗拒
表示對外界壓力或風險的抵抗。例如:
- 宋代王安石在《上皇帝萬言書》中分析“天下所以服從無抵冒者”, 指民衆因制度完善而無需反抗。
- 元代柳貫的《題北還諸詩卷後》描述“抵冒寒沍”, 體現對嚴寒環境的抵禦。
字義分解
- 抵:本義為“抵擋、抗拒”,如“抵觸”“抵抗”;
- 冒:既有“冒犯”之意(如“冒死進谏”),也有“頂着風險”的含義(如“冒雨前行”)。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描述對法律、自然或社會壓力的對抗行為,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注:部分網頁(如)将其解釋為“謹慎保守的态度”,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建議以權威古籍釋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冒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手和目,共有12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當時字的形狀更加簡單,抵冒的寫法也與現代略有不同。
抵冒在繁體字中寫作「抵冒」,字形保留了一部分古代漢字的特點。這種寫法常見于一些國家或地區,如台灣、香港等。
在古時候,抵冒的寫法略有差異。它的古代寫法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說文解字》,當時是以「抵」和「冒」兩個獨立的字形寫作。這種寫法在後來逐漸演化為現代的合并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抵冒的例句:
1. 他勇敢地抵冒着風雨前進。
2. 面對困難,我們必須抵冒壓力。
3. 不怕困難,敢于抵冒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關于組詞,抵冒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成為新的詞組。例如:
1. 抵冒風險:表示敢于承擔風險的意思。
2. 抵冒困境:表示勇敢面對困境的意思。
抵冒的近義詞包括:抗禦、抵抗、抵擋等,它們都表示抵抗、對抗的意思。
抵冒的反義詞可以是:屈服、順從、妥協等,它們表示不抵抗、不對抗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