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繩索。亦比喻束縛,牽累。 三國 魏 阮籍 《猕猴賦》:“嬰徽纏以拘制兮,顧 西山 而長吟。” 唐 駱賓王 《<在獄詠蟬>序》:“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纏,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 宋 王安石 《一日不再飯》詩:“筋骸徽纏束,肺腑鼎鐺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寃聲滿獄,鎯鐺夜徽纏。” 王季思 等注:“徽纏是綁囚犯的索,這裡作動詞用,意即綑綁。”
“徽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ī chá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本義
指繩索,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三國魏阮籍《猕猴賦》中“嬰徽纏以拘制兮”,唐代駱賓王《在獄詠蟬》序言“遭時徽纏”,均以“徽纏”代指束縛囚犯的繩索。
比喻義
引申為束縛、牽累,形容人或事物被外因限制。如王安石詩句“筋骸徽纏束”,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鎯鐺夜徽纏”,均用此意。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 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事情錯綜複雜、難以解決”,例如形容人際關系或矛盾糾葛。但此用法多見于網絡釋義,傳統文獻中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 或阮籍、駱賓王等原典。
《徽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細微入微的相互糾纏,形容關系密切、糾葛不清的樣子。
徽(徒字底邊)+ 缶(缶字形部)= 徽
徽字共有9畫
《徽纏》是由徽(huī)和纏(chán)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徽字指代門鈎或門環,纏字指代糾纏、環繞。
繁體字:徽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書寫形态上有所不同。
徽字古寫:
纏字古寫:
1. 他們之間的争執已經徽纏不清。
2. 時間的流逝将我們的思緒緊緊地徽繞。
3. 這兩個問題之間存在着很深的徽纏。
徽情緣、糾纏、婆媳糾葛、煩繞
近義詞:纏繞、糾結、相互糾纏
反義詞:解脫、釋放、擺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