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损断折。 唐 韩愈 《清河张君墓志铭》:“仁义以为兵,用不缺折也。” 宋 苏轼 《思治论》:“剑成而狼戾缺折不可用,是何也?是知铸而不知收也。”
缺折(quē zhé)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表示物体因损坏而失去完整形态,强调物理上的断裂或缺失部分。
例证:
《礼记·聘义》有“缜密以栗,知也”之语,汉代郑玄注:“栗,坚貌。谓玉缺折而不挠其志。”此处“缺折”指玉石虽残缺断裂却仍保持坚硬特质,象征君子坚韧的品格 。
引申指文本记载的遗漏、错误,或事务处理中的疏失。
例证: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教》中批评史书编纂:“纪传之书,类例易分而大势难贯……故其文缺折而不属。”此处指史书体例导致内容记载断裂不连贯 。
当代语境中,“缺折”的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中对古典意涵的化用。其替代性表达如“残缺”“缺损”“疏漏”等更为常见。
权威参考来源:
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及《礼记》《文史通义》经典文献用例。
“缺折”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uē shé(部分网页注音为 quē zhé),主要含义如下:
本义与引申
该词最初用于形容器物(如剑、兵器)的损坏,后也可引申为抽象概念的“不完整”或“中断”。例如,苏轼用“缺折”比喻治理策略的失败,强调“只铸造而不修缮”的弊端。
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缺折”使用较少,多见于古文或书面语,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
部分网页(如)提到“缺折”指“缺乏勇气或毅力”,但此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对“折”字的误解(如将“折”理解为“挫折”)。建议以古代文献用例为准。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原文。
碑头不射宿猜阻惭懅巢燧呆木殚乏单丝不线道祭灯烛电介质盥献还报寒酸落魄寒桃贺函核黄素褐宽博话流黄鸟之旗僭据伎荷镜浦谨廉巨美军下卒口齿伶俐拦词冷藏两曜李郭仙临财陋才漏巵落地生根没金饮羽朦朦免归眇绵末家皮尺覰看三韩删要邵伯厦子瘦寡叔待树国宿腻瓮天文人学士鹜角黍武陵蛮无漏子五铣衣武义详衮魈魑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