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冷戰的意思、冷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冷戰的解釋

(1) [cold war]∶兩國或兩個國家集團之間采用強權政治、經濟壓力、間諜活動或敵對性宣傳等手段而進行鬥争,常常進行破壞和排斥反對其國家,但不使用武力

(2) [shiver][口]∶因寒冷或害怕渾身顫抖

冬泳剛入水時渾身冷戰

詳細解釋

(1).因寒冷或害怕渾身突然發抖。 茅盾 《色盲》五:“他又象感了瘧疾一般打起冷戰來了。” 老舍 《駱駝祥子》十八:“由口腔到胃中,忽然涼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縮,打個冷戰,非常舒服。” 峻青 《海嘯》第三章十七:“ 申天錫 打了一個冷戰,酒意也吓消了,直翻騰着眼睛。”

(2).英語coldwar的意譯。原指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各種敵對活動。現泛指國際上進行的不使用武器的鬥争。 美國 政論家 李普曼 于1947年第一次使用此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冷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主要解釋及擴展信息:

一、國際政治層面的“冷戰”

  1. 定義
    指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持續約40年(1947-1991)的非直接軍事對抗狀态。雙方通過政治施壓、經濟封鎖、軍備競賽、代理人戰争等方式争奪全球影響力。

  2. 核心特點

    • 意識形态對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性矛盾。
    • 非武裝對抗:雖未爆發全面戰争,但局部沖突(如朝鮮戰争、越南戰争)及核威懾持續存在。
    • 全球性影響: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劃分東西方陣營。
  3. 詞源與發展
    術語最早由美國政論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後因李普曼的著作《冷戰》普及,成為國際關系學關鍵概念。


二、其他語境中的“冷戰”

  1. 人際關系
    指情侶、親友間因矛盾而采取沉默、回避等非暴力對抗方式,屬于情感溝通的消極狀态。

  2. 生理現象
    口語中描述因寒冷或恐懼導緻的全身顫抖,如“打冷戰”。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冷戰事件時間線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教材(如提到的部編版教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冷戰

冷戰一詞指的是1945年至1991年間蘇聯和美國之間的緊張對峙和************沖突。它分為兩個音節,第一個音節是“冷”字,第二個音節是“戰”字。

冷字的部首是冫(bīng), 筆畫數為兩畫。戰字的部首是戈(gē),筆畫數為四畫。

冷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古時寫法為“冫”(bīng)。古人将它用作指代冷的概念,相當于現代漢字中的寒冷。戰字則古時寫作“㸦”,意為戰鬥或争鬥。

冷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即“冷戰”(lěng zhàn)。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緊張關系導緻全球局勢緊張。

2. 冷戰的結束标志着全球範圍内的新一輪改革和重組。

以下是一些與冷戰相關的組詞:

1. 冷戰結束(lěng zhàn jié shù)

2. 冷戰時期(lěng zhàn shí qī)

3. 冷戰曆史(lěng zhàn lì shǐ)

以下是一些與冷戰相關的近義詞:

1. 戰争(zhàn zhēng)

2. 對峙(duì zhì)

3. 緊張(jǐn zhāng)

以下是一些與冷戰相關的反義詞:

1. 和平(hé píng)

2. 合作(hé zuò)

3. 緩和(huǎn h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