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都的意思、下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都的解釋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擇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 西周 都 鎬京 ,以 雒邑 (今 河南 洛陽 故城)為下都。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五:“《洛誥》序雲:‘ 周公 往營 成周 ’,則 成周 乃東都總名。 河南 , 成周 之王城也; 洛陽 , 成周 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時會諸侯則虛之,下都則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 西晉 都 洛陽 , 東晉 稱 建業 (今 江蘇 南京市 )為下都。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 衛玠 從 豫章 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3) 北齊 都 邺 ,以 晉陽 (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為下都。見《太平禦覽》卷一五五引《晉書》。(4) 北宋 都 開封 ,以 洛陽 為下都。

(2).神話傳說中稱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裡,曰 昆侖之丘 ,是實為帝之下都。” 唐 武則天 《歸和》詩:“言旋雲洞兮躡煙途,永寧中宇兮安下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下都"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闡釋:

一、曆史地理意義 指古代都城體系中等級較低的陪都。西周時期實行"兩京制",鎬京(今西安)為"宗周"即上都,洛邑(今洛陽)作為東都稱"成周"下都,《漢語大詞典》引《春秋公羊傳》注疏載"王城者,下都也"即此義。都城建築學家楊寬在《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指出,下都制度體現了古代"以方位定尊卑"的禮制思想,通過空間布局強化中央集權。

二、神話傳說意象 《山海經·海内西經》記載昆侖山有"帝之下都",特指天帝在下界的居所。神話學家袁珂校注本強調,這種"天上—人間"的雙都結構,反映了先民對神聖空間的雙重想象。唐代李商隱《碧城》詩"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即化用此典,暗喻仙境與人間的分野。

三、現代語境轉用 當代漢語中偶見于文學創作,借指次要行政中心或具有曆史記憶的古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曆史詞彙,标注為"古代陪都的别稱"。如錢鐘書《圍城》中"這城算不得上京,倒是個典型的下都",即活用該詞暗喻故事發生地的文化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下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曆史地理和神話傳說兩類:

一、曆史地理概念

  1. 陪都
    指京都之外設立的輔助性都城,用于政治、軍事或經濟目的。例如:

    • 西周:以雒邑(今河南洛陽)為下都,作為鎬京的陪都。
    • 東晉:稱建業(今南京)為下都,與西晉舊都洛陽對應。
    • 北齊:都城在邺,以晉陽(今太原西南)為下都。
  2. 行政功能
    部分朝代将下都作為實際治理中心。如西周時期,雒邑是保釐大臣處理政務的常駐地,而王城僅在重要儀式時啟用。

二、神話傳說概念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昆侖之丘是“帝之下都”,即神話中天帝在地上的居所。唐代武則天的詩作中也曾引用此意象,如“永寧中宇兮安下都”。

三、其他領域

在中醫中,“下都穴”為經外奇穴,但此含義與曆史、神話中的“下都”無關聯。


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曆史層面多指陪都,神話層面則與天帝居所相關。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洛誥》《山海經》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腤臜白鸾尾寶鼎保溫杯北酆跰跚搏桑布客昌歜羊棗川祇傳飱寸楮道路側目揲蓍草頂門骨洞赤燔銷發吐枎疏瑰卓海翁汗牛充棟含生好惡禾稾火飯将軍箭兼兩驕恡季薄急兵龛影逵途浪蝶遊蜂戀舊柳暗花明曆正砻砻買功偏露屏毗評選本秋色讓品人民教師肉凍賞得山遙水遠省禁守雌水衡錢殊路遂心滿意遡流求源徒歌帷床閑曹相知恨晚鞋山脅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