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松與竹。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池中起釣臺,池北亭, 郁 墓所在也,列植松篁於池側。” 前蜀 韋莊 《春愁》詩:“後庭人不到,斜月上松篁。” 宋 辛棄疾 《賀新郎·題趙兼善龍圖東山小魯亭》詞:“快滿眼,松篁千畝。把似渠垂功名淚,算何如、且作溪山主。”
(2).比喻堅貞的節操。 明 吳骐 《感時書事寄計子山陸孝曾》詩:“壯志清 河 洛 ,交情重 太行 。風濤為砥柱,冰雪見松篁。”
松篁是漢語中由“松”與“篁”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屬于并列式結構的名物類詞彙。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松”指常綠喬木松樹,其枝幹挺拔、四季常青;“篁”本義為竹林,後引申為竹子的泛稱(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兩字合并後,特指松樹與竹子兩類植物,常見于古代詩文描寫自然景物的語境中。
從構詞規律分析,“松篁”遵循漢語雙音節化的造詞特點,通過同類物象疊加增強意境表達。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文獻,如《南齊書》中“松篁交映”的記載,後成為文人描繪幽雅環境的固定搭配(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版)。唐代詩人王維在《竹裡館》中“獨坐幽篁裡”的描寫,雖未直接使用該詞,但體現了“篁”與隱逸情懷的關聯性。
在文化象征層面,松竹自古被賦予人格化寓意。《說文解字注》釋“松”為“木公”,象征堅貞不屈;釋“篁”為“虛中通外”,喻示謙遜氣節(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二者并稱時,既代表自然界的清幽景緻,又隱喻君子德行的雙重維度,如《紅樓夢》大觀園中“有鳳來儀”的潇湘館即以“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烘托松竹環繞的意境(來源: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版)。
“松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ōng hu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字面指松樹與竹子,兩者均為常青植物,象征堅韌與高潔。如《水經注》中“列植松篁于池側”即描述松竹并植的景緻()。
比喻意義
引申為堅貞的節操或高尚的品德。古人常以松竹不畏嚴寒的特性,比喻人不屈不撓、堅守道義的精神,如明代詩句“冰雪見松篁”()。查字典進一步解釋,松代表“堅定不移”,竹象征“正直清雅”,合稱形容品德慈善、不為外物所動之人()。
文學與曆史用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詩詞、文章,既可寫景(如“松篁交翠”),亦可托物言志,表達對高尚情操的推崇()。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學賞析或特定文化表達。
關聯意象
與“梅蘭竹菊”類似,松竹常并列作為文化符號,體現傳統文人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如“歲寒三友”(松、竹、梅)中的核心元素()。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白青白苎歌飙欻弊居材品殘潰常武超常赤壁鏖兵搊擡鹑褐待賈沽大少爺帝運頓留鵝羣服衆剛獝挂孝賀蘭山脈黃台虎殿姜牙夾繞竟案酒娘子朘剝柯亭竹賴事爛帳略綽令閤零珠碎玉劉郎沒事人民禮末封奶糕趴蛋切狀三民主義三十有室善財童子射圃水田衣順權私産制度祀典酸寒天下歸心頹流望峰息心挽卒帷幄近臣五行四柱現款笑海寫定諧密邪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