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潔儉約。《後漢書·祭遵傳》:“ 遵 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宣 潔行廉約, 韓豫章 遺絹百匹,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北史·裴仁基傳》:“ 嵩和 廉約居身,忠勤奉上,人懷其惠,吏畏其威。”《新唐書·權萬紀傳》:“ 萬紀 悻直廉約,自 潮州 刺史,擢治書侍禦史。”
“廉約”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詞典解釋,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廉潔節儉的品德與行為,強調個人或組織在物質與道德層面的雙重約束。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廉約”不僅是對個人道德的要求,也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清廉與節儉并重的價值觀。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世說新語》等文獻原文。
廉約(lián yuē)指的是節儉、不浪費的生活方式或行為态度。廉為正直、廉潔的意思,約為節儉、節約的意思。
廉的部首是廣,廉的筆畫數為5;約的部首是纟(糸),約的筆畫數為7。
廉約一詞源自于古代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念,主張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在中國文化中,廉潔自律、節約養正一直被視為高尚的品德。
廉約的繁體字為「廉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廉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保持了廉和約的基本形态。例如,将廉寫作「禮」,将約寫作「約」。
1. 他過着廉約的生活,從不奢華浪費。
2. 她是一個廉約的人,總是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于公益事業。
廉政、廉明、約會、約定、約束
節儉、節約、勤儉、儉省
奢華、浪費、鋪張、揮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