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缺典的意思、缺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缺典的解釋

(1).指儀制、典禮等有所欠缺。 宋 李之彥 《東谷所見·招師》:“蘭房用度,必是周緻;書院缺典,置之不問。氣象如此,宜乎碩師去而庸師來。”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吳康齋父》:“﹝ 吳康齋 ﹞将同 陳白沙 、 王新建 崇祀兩廡,偶議者不同,中止,然天下猶以為缺典。”

(2).猶憾事。 清 徐士俊 《春波影》第一出:“小青娘,聞得你長於詞句,今夜恁般佳景,不賦彩毫,也是缺典。”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四:“ 杭州 死難諸公均入正氣祠,而君獨未之及,餘曰:‘是一缺典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缺典”的漢語詞典釋義

“缺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在現代漢語口語中使用,尤其在北方方言區較為常見。其核心含義指在行為、禮節或處事方式上有所欠缺、不合規矩、不得體,甚至帶有輕微冒犯或失禮的意味。它通常用來評價某人做事考慮不周、行為不當或不符合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

  1. 基本釋義:

    • 欠缺禮數;不合禮節;不得體。 指在待人接物、處理事務時,沒有遵循應有的禮儀、規矩或道德标準,顯得粗魯、疏忽或考慮不周。
    • 行為不當;做事有失分寸。 指具體的行為方式不合適,超出了可接受的範圍,讓人覺得不妥或不應該。
  2. 構成分析:

    • 缺: 意為缺少、缺乏、不足。
    • 典: 本義指重要的文獻、典籍,引申為标準、法則、規範、制度、禮儀。在這裡,“典”取其引申義,指社會公認的禮節、規矩、行為準則。
    • 合義: “缺典”即“缺少了應有的禮節規範”,也就是行為不符合禮儀規矩,顯得失禮或不當。
  3. 使用場景與語境:

    • 常用于評價他人的言行舉止。例如:“你這麼做可有點缺典啊。”(你這麼做有點失禮/不得體。)
    • 形容事情辦得不周到、不漂亮。例如:“這事兒辦得忒缺典了,讓人家下不來台。”(這事辦得太不得體了,讓人很尴尬。)
    • 有時帶有輕微的貶義或責備意味,但程度通常不重,更多是指出行為的不妥之處。
    • 常見于口語交流和非正式場合。
  4. 同義詞/近義詞:

    • 失禮、失當、不當、不得體、欠妥、不周到、沒規矩、冒失、有失分寸。

權威參考來源:

“缺典”是一個描述行為舉止不合禮節、不得體、有失分寸的口語詞彙。它強調在特定情境下,行為偏離了社會普遍認可的禮儀規範或處事準則。理解該詞的關鍵在于把握“典”字所代表的“規範、禮節”之意,以及“缺”字所表達的“缺失、不足”。

網絡擴展解釋

“缺典”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學識淺薄,缺乏知識儲備
    由“缺”(不足)和“典”(典籍、經典)組合而成,形容人因典籍知識不足而顯得淺薄。例如:“他雖聰明,但讀書少,難免缺典。”

  2. 儀制或典禮的缺失
    多用于古代文獻,指禮儀、制度或典禮未完善或未執行。如明代沈德符《野獲編》提到某祭祀未完成時稱“天下猶以為缺典”。

  3. 表達遺憾之事
    清代文獻中常以“缺典”指代憾事。例如俞樾《春在堂隨筆》中感歎某人未入祠是“一缺典也”。


二、使用場景


三、補充說明

該詞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現代更側重“知識不足”,而古籍中多指“儀式缺失”或“憾事”。如需具體例證,可參考《野獲編》《春在堂隨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聲搬配寶阙捕鞠布雷艦昌仆産嘏蚩拙徂顔打旋磨兒掉俏端布惡搞鵝口白瘡反嘴福祥宮奴官聲航行好羞橫蒙河平話不在行黃花苜蓿魂靈獲全箭筒鑒照交龍偈句京苑晉級疾甚距骨快車柳床龍船頗颣蒲鞭菩薩心腸洽濡傾虧栖住睿訓如許桑蠹靸鞋是是非非詩頴綀囊順時隨俗司詭邃博塌翼題目正名霧袖無因白故象胥枵朽心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