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o]∶多麼,這麼
花兒美如許
(2) [so many/much]∶如此多,那樣多
這狗官竟貪污了如許資財
行路如許難,誰能不華發。——宋· 範成大《盤龍驿》
(1).像這樣。《後漢書·方術傳下·左慈》:“忽有一老羝屈前兩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許。’” 李賢 注:“言何遽如許為事。”《南史·文學傳·高爽》:“取筆書鼓雲:‘徒有八尺圍,腹無一寸腸,面皮如許厚,受打未詎央。’” 宋 範成大 《盤龍驿》詩:“行路如許難,誰能不華髮。” 清 黃遵憲 《海行雜感》詩之四:“怪他一白清如許,水亦輪迴變化來。”
(2).這麼些,這麼多。 唐 李義府 《詠烏》:“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栖。” 元 姚燧 《憑闌人》曲:“這些蘭葉舟,怎裝如許愁。” 魯迅 《呐喊·故鄉》:“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如:枉費如許工力。
“如許”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一、核心釋義
“如許”為書面語用詞,具有雙重詞性:
例:宋·範成大《盤龍驿》詩:“行路如許難,誰能不華發?”(形容行路之艱難)
例:《後漢書·方術傳》:“此石人腹中當有書,記其葬如許年。”(詢問時間長短)
二、用法與語境分析
古漢語中多作疑問代詞(如《後漢書》例),近代逐漸演變為指示代詞或形容詞,強調狀态程度(如魯迅《故鄉》:“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
常見于感歎句或反問句,帶有強烈主觀情感。
例:清·納蘭性德《蝶戀花》:“若問生涯原是夢,除夢裡,無人知我如許愁。”(強化愁緒之深)
三、補充說明
權威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398頁。
查看鍊接(商務印書館官網)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12頁。
查看鍊接(中華書局官網)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87頁。
查看鍊接(北京大學出版社官網)
“如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如此;這樣
表示對某種狀态或程度的描述,常見于文學表達。
這麼多;那麼些
強調數量或程度的多少,帶有感歎或強調意味。
“如許”既可形容狀态(如清澈、艱難),也可量化事物(如樹木、錢財),兼具描述性與感歎性。其用法跨越古今,常見于詩詞和經典文學中。
跋焦抱腳,抱腳兒便時辨位扯線宮戲丑腳電料對膝法律部門反相鳳婿風姿弗吊高密衮公狀鈎百觀察力官會灌辟觀象關移合厝灰沉呼扇驕暗假瘗解紐接談金鉔計無複之涼殿遴登領憑臨事犁杖卯羹馬撾模矱内疚懦善平戎黥文囚髻曲意奉迎入囊商訂折屐伸長神密神象詩律時移事遷詩帳瘦骨梭棱霜清庶頑私帑仙桡纖悉無遺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