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句的意思、偈句的詳細解釋
偈句的解釋
即偈頌。 唐 賈島 《投孟郊》詩:“我知 雪山子 ,謁彼偈句空。必竟獲所實,爾焉遂深衷。録之孤燈前,猶恨百首終。”
詞語分解
- 偈的解釋 偈 ì 〔偈陀〕梵語“ 頌”,即佛經中的唱詞。簡作“偈”。 偈 é 勇武。 跑得快:偈偈(.急馳的樣子;.用力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句的解釋 句 ù 由詞組成的能表示出一個完整意思的話:句子。句法。 〔句讀( 量詞,用于語言:三句話不離本行(俷 )。恥 )〕古代稱文詞停頓的地方為“句”或“讀”。 句 ō 〔高句骊〕古國名,即“高麗”。 筆畫
網絡擴展解釋
“偈句”是源自佛教文化的漢語詞彙,通常指以簡潔、有韻律的語言表達深刻哲理或修行要義的文體形式。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定義與發音
- 讀音:jì jù(“偈”在此讀第四聲)。
- 含義:指佛經中的唱詞(梵語“偈陀”的簡稱),通過四句或多句的韻文形式傳遞佛理或感悟。其特點是語言凝練、富有節奏感,常用于總結經文要義或禅師開示。
2.來源與發展
- 佛教起源:偈句源于佛經中的“偈頌”,是佛教經典的重要文體。例如《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即為典型偈句。
- 文學融入:唐代文人如賈島在詩歌中引用偈句,如《投孟郊》中的“谒彼偈句空”,體現了佛教文化對古典文學的影響。
3.形式特點
- 結構:傳統偈句多為四句一聯,講究平仄與押韻,形式上類似漢語絕句。例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功能:兼具宗教教義傳播與文學審美功能,既有說理性,又易于傳誦記憶。
4.現代應用
- 佛教儀式:仍用于誦經、法會等場合,如《心經》末尾的咒語部分常以偈句形式呈現。
- 文化研究:現代學者将偈句作為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案例進行分析。
關聯概念
- 偈語:與偈句含義相近,均指佛經中的韻文,但“偈語”更強調語言内容本身。
- 偈頌:梵語“Gāthā”的漢譯,多指長篇偈文,與短小精悍的偈句略有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偈句案例或佛教文化背景,可查閱佛教經典或文學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偈句》的意思
《偈句》是指一種特定形式的短詩,它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佛教文化。偈句通常由四行組成,每行五七字,總字數不超過二十個字。偈句以簡潔、含蓄、富有意境和哲理而著稱。
偈句的部首和筆畫
《偈句》一詞由“京”和“士”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京”是上部部首,表示它是一個詞的首字部分,“士”是下部部首,代表它的後續部分。
《偈句》一詞共有九畫,其中“京”部占五畫,“士”部占四畫。
偈句的來源
偈句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佛教文化,最早見于佛教經典中。它是佛教僧侶用來修持和頌誦的一種詩歌形式。偈句以簡短的篇幅表達了佛教教義和智慧,被認為是一種優雅而深刻的表達方式。
偈句的繁體字
《偈句》的繁體字為「偈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偈句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由于語言和書寫方式的演變,古代的偈句的字形稍有差異。但其基本的結構和詩歌形式并未改變。
偈句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并未有特定規定,而是根據當時的書寫風格和時代變遷而逐漸發展和改變的。
偈句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偈句例句:
1. 山水古韻流,詩情畫意現。
2. 流年如水去,歲月不停留。
3. 春風吹醒花,芬芳漫四方。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詩句、唐詩、宋詞、佳句。
近義詞:律詩、絕句、短詩。
反義詞:長詩、散文、小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