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以保全。《後漢書·馮異傳》:“今偏城獲全,虜兵挫折……猶自以為不足。 孟之反 奔而殿,亦何異哉?”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上:“ 昭宗 朝登庸,﹝ 陸希聲 ﹞辭疾不就,出遊 江 外,獲全危難。” 梁啟超 《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夫當此危急存亡之際,而舟之獲濟也,而室之獲全也,彼附舟與旅居者所得之利,則在能保生命也。”
“獲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得以保全
指在困境或危險中保存自身或事物,避免損失。例如《後漢書·馮異傳》中“今偏城獲全”指城池在戰亂中得以保全。梁啟超的引文也提到“室之獲全”,強調在危難中維持完整狀态。
獲得完整結果
現代用法中可引申為“取得完整的利益或成果”,強調結果無缺憾。例如“計劃獲全”表示目标完全達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金華子雜編》等原始文獻。
獲全(huò quán)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達到全部,完全實現或取得。通常用來形容達到預期目标或滿足需要。
獲字由“艸”和“獲”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6劃。
獲全一詞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得一者獲,得十者獲全。” 強調了完成和達成的過程。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
繁體字“獲全”保留了原有的意思和發音,隻是字形上稍有差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獲字的部首曾寫成“羊”,表示牧師在田間獲得的成果。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寫法。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獲全了自己的夢想。
獲取、獲利、獲勝、獲獎、獲得、一獲而全
達成、完全、實現、取得
失全、未獲、未實現、未達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