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lippers]
(2) 拖鞋
(3) 一種鞋幫納得很密的布鞋
(4) [slipper]∶趿拉着鞋
[寶玉]便披衣靸鞋往 黛玉房中來。——《紅樓夢》
(1).靸鞵。拖鞋。 唐 趙璘 《因話錄·徵》:“院長每上堂了各報,諸禦史皆立於南廊,便服靸鞋以俟院長。”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靸鞋》:“蓋古之履也, 秦始皇 常靸望僊鞋,衣藂雲短褐,以對隱逸、求神僊。至 梁 天監 年中, 武帝 解脫靸鞋,以絲為之,今天子所履也。”
(2).鞋幫納得很密,前臉較深,上面縫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的布鞋。
“靸鞋”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拖鞋
指無後跟或可趿拉的鞋類,常見于方言中。例如南京、重慶、合肥等地将布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的穿法稱為“靸鞋”,陝西關中地區則直接稱拖鞋為“靸鞋”(音sǎ hái)。唐代文獻《因話錄》中也有記載,描述官員穿着靸鞋等候上級的場景。
特定布鞋
一種鞋幫用密線納制、前部帶皮臉(三角形或皮梁裝飾)的布鞋,多為勞動者穿着。這種鞋結構牢固,常見于傳統手工制鞋工藝。
動作描述
作動詞時表示“趿拉着鞋”,即隨意穿着或未穿好鞋的狀态,如“靸着鞋走路”。
不同地區對“靸鞋”的用法略有差異,但核心均圍繞“無後跟”或“趿拉”特征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搜狗百科及唐代《因話錄》相關内容。
靸鞋是指用來穿在腳上的一種鞋子。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用來包裹腳部的靴面,另一個是用來保護腳底的鞋底。
靸鞋的部首是革,總共有12個筆畫。
靸鞋在中國古代就有使用,起源于民間。在繁體字中,靸鞋的寫法為「靺鞨」,其中的「靺」是指皮革,「鞨」則是指鞋子。
古時候靸鞋的漢字寫法為「靸屨」,其中的「屨」是指古代一種沒有鞋底的鞋子,類似于現在的涼鞋。
他穿上一雙靸鞋,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靸靴、靸襪、靸履
鞋子、皮鞋、靴子
襪子、涼鞋、拖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