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缺典的意思、缺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缺典的解释

(1).指仪制、典礼等有所欠缺。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招师》:“兰房用度,必是周緻;书院缺典,置之不问。气象如此,宜乎硕师去而庸师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吴康斋父》:“﹝ 吴康斋 ﹞将同 陈白沙 、 王新建 崇祀两廡,偶议者不同,中止,然天下犹以为缺典。”

(2).犹憾事。 清 徐士俊 《春波影》第一出:“小青娘,闻得你长於词句,今夜恁般佳景,不赋彩毫,也是缺典。”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 杭州 死难诸公均入正气祠,而君独未之及,余曰:‘是一缺典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缺典”的汉语词典释义

“缺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尤其在北方方言区较为常见。其核心含义指在行为、礼节或处事方式上有所欠缺、不合规矩、不得体,甚至带有轻微冒犯或失礼的意味。它通常用来评价某人做事考虑不周、行为不当或不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

  1. 基本释义:

    • 欠缺礼数;不合礼节;不得体。 指在待人接物、处理事务时,没有遵循应有的礼仪、规矩或道德标准,显得粗鲁、疏忽或考虑不周。
    • 行为不当;做事有失分寸。 指具体的行为方式不合适,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让人觉得不妥或不应该。
  2. 构成分析:

    • 缺: 意为缺少、缺乏、不足。
    • 典: 本义指重要的文献、典籍,引申为标准、法则、规范、制度、礼仪。在这里,“典”取其引申义,指社会公认的礼节、规矩、行为准则。
    • 合义: “缺典”即“缺少了应有的礼节规范”,也就是行为不符合礼仪规矩,显得失礼或不当。
  3. 使用场景与语境:

    • 常用于评价他人的言行举止。例如:“你这么做可有点缺典啊。”(你这么做有点失礼/不得体。)
    • 形容事情办得不周到、不漂亮。例如:“这事儿办得忒缺典了,让人家下不来台。”(这事办得太不得体了,让人很尴尬。)
    • 有时带有轻微的贬义或责备意味,但程度通常不重,更多是指出行为的不妥之处。
    • 常见于口语交流和非正式场合。
  4. 同义词/近义词:

    • 失礼、失当、不当、不得体、欠妥、不周到、没规矩、冒失、有失分寸。

权威参考来源:

“缺典”是一个描述行为举止不合礼节、不得体、有失分寸的口语词汇。它强调在特定情境下,行为偏离了社会普遍认可的礼仪规范或处事准则。理解该词的关键在于把握“典”字所代表的“规范、礼节”之意,以及“缺”字所表达的“缺失、不足”。

网络扩展解释

“缺典”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学识浅薄,缺乏知识储备
    由“缺”(不足)和“典”(典籍、经典)组合而成,形容人因典籍知识不足而显得浅薄。例如:“他虽聪明,但读书少,难免缺典。”

  2. 仪制或典礼的缺失
    多用于古代文献,指礼仪、制度或典礼未完善或未执行。如明代沈德符《野获编》提到某祭祀未完成时称“天下犹以为缺典”。

  3. 表达遗憾之事
    清代文献中常以“缺典”指代憾事。例如俞樾《春在堂随笔》中感叹某人未入祠是“一缺典也”。


二、使用场景


三、补充说明

该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现代更侧重“知识不足”,而古籍中多指“仪式缺失”或“憾事”。如需具体例证,可参考《野获编》《春在堂随笔》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常履顺虣露碧芙蓉不肖才墨之薮潮男单语道貎俨然蹈义等差冻疮贰行風候奉辔觥觞刮宫冠緌红泪环饼荒流黄伞格甲坊署蹇行禁戎尽孝疾走先得卷甲束兵开销蠡口流弹麦英满杖懋成马酮棉毛衫匹侪蘠蘼諐諐潜心旗鼓相当亲表倾灭欹嵚历落泣玉瞿上桑柔晒场杀机陕输声波深识远虑史馆十史时兴搜寥贴耳通路乡男贤妹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