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訂正的意思、訂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訂正的解釋

[make correction;amend] 校正錯誤文字

訂正版

詳細解釋

謂校訂、改正文字或計算中的謬誤。《宋書·禮志一》:“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 宋 劉摯 《謝館職啟》:“小言之則訂正國籍文字之異同,大言之則預聞朝廷政事之論議。” 清 周亮工 《又與高康生書》:“文選煩足下訂其訛字,即一圈一點,皆煩訂正。” 孫犁 《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現将有關我的創作者,略加訂正,發表出來,供讀者參考。”又如:這兩道算術題要訂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訂正”是一個動詞,指對文字、數據或行為中的錯誤進行修改和校正,使其符合正确标準。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 核心含義
    強調對已存在的錯誤進行修正,常見于書面内容,如書籍、文件、作業中的錯别字、邏輯錯誤或數據偏差。例如:“老師要求學生訂正試卷中的錯漏”。

  2. 詞源解析

    • “訂”本義為“評議、校核”,如《晉書》中“訂儒學”;
    • “正”指“符合标準、不偏斜”,二者結合後形成“通過核查使事物正确”的複合義。
  3. 應用場景

    • 學術領域:論文修改、實驗數據校準;
    • 日常生活:作業批改、合同條款修正;
    • 出版行業:書籍再版前的錯誤排查與調整。
  4. 近義詞辨析

    • 修訂:系統性修改(如政策法規);
    • 校正:側重技術性校準(如儀器參數);
    • 改正:適用範圍更廣,不限于書面内容。
  5. 文化延伸
    中國古代校雠學(古籍校勘)即包含訂正思想,如清代《四庫全書》編纂時對文獻的大規模考訂,體現對知識準确性的嚴謹态度。

示例:出版社要求作者在再版前對初版中的史實錯誤進行訂正,以确保内容的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訂正》這個詞的意思是對錯誤或不準确的事物進行修改或更正。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讠”(讠字頭),意為言語;第二個部首是“正”(正字旁),表示正确或準确。它的拼音是“dìng zhèng”。 《訂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書法和印刷術。在古代,為了對書寫内容進行校對和修改,人們往往用紅色的墨水進行标記,以表示需要更正的地方。這種修正方式常常用到的一個詞彙就是《訂正》。 《訂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的差别。在繁體字中,可以寫作“訂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也存在一些變體形式。如《調訂》、《訂更》等,都是指對錯誤進行修改或調整。這些寫法中的“調”、“更”等字,都是用于表示修正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關于《訂正》的例句: 1. 請你讓我看一下你的文章,我可能需要對其中的錯誤進行訂正。 2. 老師給了我很多關于我的論文的訂正建議。 3. 我已經訂正了這份報告中的錯誤,現在它更準确了。 與《訂正》相關的組詞有“訂正本”、“訂正液”等,它們都與修正錯誤有關。 《訂正》的近義詞可以是“修正”、“更正”,它們也表示對錯誤或不準确的事物進行修改。 而《訂正》的反義詞可以是“錯誤”、“誤導”,它們表示錯誤或不準确的事物。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