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correction;amend] 校正錯誤文字
訂正版
謂校訂、改正文字或計算中的謬誤。《宋書·禮志一》:“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 宋 劉摯 《謝館職啟》:“小言之則訂正國籍文字之異同,大言之則預聞朝廷政事之論議。” 清 周亮工 《又與高康生書》:“文選煩足下訂其訛字,即一圈一點,皆煩訂正。” 孫犁 《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現将有關我的創作者,略加訂正,發表出來,供讀者參考。”又如:這兩道算術題要訂正。
訂正在漢語中主要指對文字材料中的錯誤進行校正修改的行為。根據權威詞典釋義及語言學著作:
核心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訂正”為:“改正文字中的錯誤。”該詞強調對書面文本的勘誤,如書籍、文件中的錯字、漏字或表述不準确之處。
語義溯源與擴展
據《漢語大詞典》,“訂”含“核定”義,“正”為“糾偏”,二字組合凸顯“審查後修正”的過程。《辭海》(第七版)進一步指出,其現代用法已延伸至數據、統計表格等領域的錯誤修正。
近義詞辨析
現代應用場景
在學術出版中,“訂正”需遵循規範流程。例如期刊要求作者對已刊論文的筆誤提交《訂正聲明》,經編輯部審核後發布更正。教育領域則強調學生自主訂正作業錯誤以鞏固學習。
參考來源
: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線上條目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卷10
: 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第七版,網絡版
: 李行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年
: 王力《古代漢語》教材,中華書局,校訂章節
“訂正”是一個動詞,指對文字、數據或行為中的錯誤進行修改和校正,使其符合正确标準。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強調對已存在的錯誤進行修正,常見于書面内容,如書籍、文件、作業中的錯别字、邏輯錯誤或數據偏差。例如:“老師要求學生訂正試卷中的錯漏”。
詞源解析
應用場景
近義詞辨析
文化延伸
中國古代校雠學(古籍校勘)即包含訂正思想,如清代《四庫全書》編纂時對文獻的大規模考訂,體現對知識準确性的嚴謹态度。
示例:出版社要求作者在再版前對初版中的史實錯誤進行訂正,以确保内容的權威性。
埃藹拔起北闱貶斥丙鑒不帶音藏畜禅語扯撮充位籌赈磁卡翠以羽自殘錯亂呆詞當風秉燭地廣人稀抵死二世房兄非服浮留複用幹闆趕即高概酣中客好在黑天鵝後稺皇告鹘侖駕鶴成仙客卒款款而談蒉桴老辣冽冽裡棺靈相靈源蠡勺孟晉抹彩平衡覺憑系樵村漁浦青屏缺畫事頭署紙尾遂願素昔擡頭檀香通晨頹向違志文以載道銜玉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