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书·韩愈传》:“ 愈 至 潮洲 ,问民疾苦,皆曰:‘ 恶溪 有鱷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 愈 自往视之,令其属 秦济 以一羊一豚投谿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谿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 潮 无鱷鱼患。”后人诗文中的“驱鱷”、“驱鱷鱼”即指此事。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之六:“骑羊漫詡仙人鹤,驱鱷难除海大鱼。” 清 黄遵宪 《和锺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寻常弓矢疑堪用,闻道 潮 人驱鱷鱼。”
“驱鳄”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以下内容解释:
典故出自《新唐书·韩愈传》:韩愈被贬至潮州时,得知当地鳄鱼为患,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他亲自前往视察,命下属秦济用猪羊祭祀溪水,并撰写《祭鳄鱼文》进行警告。传说当夜暴风雷电骤起,鳄鱼群西迁六十里,潮州从此不再受鳄害困扰。
后人在诗文中常以“驱鳄”比喻为民除害的壮举或克服艰难险阻的魄力,例如清代丘逢甲的诗句“留与五州作雄镇,重收百鳄入神功”即化用此典。
韩愈驱鳄的故事成为后世官员勤政爱民的典范,其《祭鳄鱼文》也被视为古代檄文名篇,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对自然灾害的积极应对态度。
注意: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新唐书》《潮州府志》等史料或权威文学评论以验证细节。
《驱鳄》是一个成语,意指用某种方法赶走鳄鱼,比喻排除困难或解决问题。它多用于比喻艰难险阻之中的办法、措施或方法。
《驱鳄》由马(马足旁)和鸟(鸟头形)两个部首组成。
马的拼写部首为马足旁(马字底下那部分),马的笔画为三画;
鸟的拼写部首为鸟头形(鸟字左上为一点),鸟的笔画为三画。
《驱鳄》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子猎于文王之园,脱鞍大呼,曰:‘吾欲驭马驰骤进取乎!'对曰:‘不可。盖不驱螫虻驰蚁之害,驰蚁虺蛇也。’子西行,至渭水,以驱鳄者食昆,乘浮筏者渡焉。”意指通过一种方法来解决难题,比喻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困难的问题。
《驱鳄》的繁体字为「驅鱷」。
《驱鳄》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古时候的写法为「驅鰐」。
他想出了一个创新的办法,成功驱鳄。
驱蚊、驱逐、驱散、驱车、驱敌。
驱除、赶走、消除、排除。
吸引、留住、接纳、容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