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驅逼 ”。
亦作“ 驅偪 ”。驅使逼迫。《晉書·殷仲文傳》:“昔 桓玄 之代,誠復驅逼者衆。”《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依官葉勢,驅逼僧尼。” 清 陸費瑔 《災農謠》:“有司急奉行,徵歛事驅逼。” 清 魏源 《籌海篇一》:“若乘西風馳往下遊,則驅偪出海,縱不可殲敵,而可以走敵,永不敢再窺内江矣。”
“驅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bī(注音:ㄑㄩ ㄅㄧ),意為“驅使逼迫”。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驅”指趕(牲口)、驅使、驅逐,“逼”表示威脅、強迫或靠近。組合後,“驅逼”強調通過強制手段迫使他人行動或接受某種狀态。
單字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晉書》《敦煌變文集》等典籍。
驅逼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把人或動物從某個地方趕走,逼迫着離開。該詞可以拆分為馬部首和卑部首兩個部首,馬部表示馬的相關義項,卑部表示低下的義項。驅逼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的寫法為「驅逼」。在繁體字中,「驅逼」的寫法保留了原本的形态。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采用「驅」字的馬部旁邊,加上類似「奚」字的卑部旁,形成「馭+奚」的組合。
以下是一些關于驅逼的例句:
1. 這個地方常常有野狗驅逼人們不敢靠近。
2. 瑪麗被糟糕的工作環境驅逼到考慮辭職。
3. 農民們驅逼野獸離開農田,保護莊稼的安全。
除了驅逼這個詞彙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
1. 驅趕:用力趕走,迫使離去。
2. 驅散:使聚集的人或事物分散。
3. 驅退:用武力或力量使敵人後退或離開。
與驅逼相反的詞彙是:吸納、接納、收容。這些詞彙表示接受某人或某物,與驅逼形成對比。
綜上所述,驅逼是一個描述趕走人或動物的詞彙,拆分為馬部首和卑部首,總筆畫數為15畫。該詞源自古代漢字,繁體字保留了原有的形态。驅逼可以通過組詞、例句以及近義詞和反義詞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