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明。 劉師培 《論說部與文學之關系》:“一曰考古之書,於經學則考其片言,於小學或詳其一字,下至子史,皆有詮明,旁及詩文,鹹有紀録,此一類也。”
诠明(quán míng)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動詞,指對事理、概念或文本進行系統、清晰的解釋和說明,使其含義得以明确呈現。該詞強調解釋過程的條理性與結論的明晰性,常用于學術、法律或哲學等需要嚴謹表述的領域。
系統性闡釋
指通過邏輯分析或逐層推演,将複雜内容分解為可理解的組成部分。例如:“作者在序言中诠明了全書的理論框架。”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72頁。
明确揭示本質
側重使隱含的義理或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透徹。如:“哲學家通過案例诠明了自由與責任的辯證關系。”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卷10第893頁。
“诠”本義為詳述事理(《說文解字》:“诠,具也”),與“明”組合後強化了解釋的透徹性。唐宋時期多用于佛經注疏(如《金剛經诠解》),後擴展至一般性學術闡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261頁。
綜合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5年,第324頁。
“诠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說明、解釋,強調通過詳細闡述使事物清晰易懂。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诠明”由“诠”和“明”組合而成:
組合後,“诠明”表示通過解釋使内容清晰易懂,常見于學術或文獻語境中。例如劉師培在《論說部與文學之關系》中提及:“下至子史,皆有诠明,旁及詩文,鹹有紀錄”,指對曆史、詩文等進行詳細說明和記錄。
部分資料将“诠明”視為成語,形容表達清晰且理解深刻(如“诠明”作為成語時強調“深刻明了”),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查字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谙實聱牙阿阇黎痹痼賓賓并流逋刻承悅馳驅馳掩鼎成龍升趸批阿房發兵富饒綱紐哥本哈根大學黃茅秋穢聲積決嶜崟金翟鸠婦客傭苦菜窺矙老蒼雷琴冷覺黎刀裂紋馬蝍蟟茂育冒制痲疹面然大士納貨南涼泥媳婦歐風墨雨平愈鉗勒牽蘿補屋乾溢褥特鼠稅物絲料燙洗貪慌忙洮州調和鼎鼐庭壸脫生忨愒為他人作嫁衣裳韋脂文豔蝸行五絕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