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冊立為繼承皇位的皇孫。《舊唐書·高宗紀下》:“戊午,立皇孫 重照 為皇太孫…… 王方慶 曰:‘按 周 禮,有嫡子無嫡孫。 漢 魏 已來,皇太子在,不立太孫,但封王耳。’” 前蜀 馬鑒 《續事始》卷十:“ 晉 永康 元年,立 愍懷太子 第二子 臨淮王 為皇太孫。”參見“ 皇孫 ”。
皇太孫是古代皇位繼承制度中的特殊封號,指被正式冊立為儲君的皇孫。以下為詳細解釋:
儲君身份
皇太孫與皇太子類似,均為皇位繼承人的正式封號,通常由皇帝直接冊立。其名稱源于“皇太弟”“皇太叔”等旁系繼承封號。
繼承規則
多數情況下,皇太孫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早逝後被改立為儲君。少數例外中,太子尚在且未被廢黜時,皇帝也可能直接冊立皇孫為太孫(如唐高宗李重潤、明成祖朱瞻基)。
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逝後,跳過其他兒子,直接冊立朱标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後繼承皇位(建文帝)。
李重潤與朱瞻基
唐高宗李治冊立李重潤為太孫,明成祖朱棣冊立朱瞻基為太孫,均屬于太子健在時提前确立隔代繼承人的特例。
其他案例
(注:更多案例可參考中列舉的曆史人物。)
《皇太孫》是指皇帝的孫子。在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皇太孫地位崇高,享有特權和特殊待遇。
《皇太孫》的拆分部首是“白”和“子”,分别位于左右兩側。
《皇太孫》一共有8畫。
《皇太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皇宮文化。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孫子是皇位的繼承者之一,因此被稱為“皇太孫”。
《皇太孫》的繁體字為「皇太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定的變化。《皇太孫》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但基本意義相同。
1. 皇太孫年幼時,在宮廷中接受教育和訓練。
2. 皇太孫的婚事至關重要,必須慎重安排。
皇帝、太子、孫子、皇宮、繼承、特權
皇孫、太孫
平民、庶出子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