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求諐的意思、求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求諐的解釋

見“ 求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求諐(qiú qiā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主動尋求或追究過失,多用于自我反省或規勸他人的語境。以下從釋義、字源、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釋義與用法

  1. 本義

    “求”意為“尋求、追究”,“諐”同“愆”(qiān),指“過失、罪咎”。合指主動檢視過錯,強調對過失的追責意識。

    例: 《尚書·冏命》載“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體現自我省察的“求諐”精神。

  2. 引申義

    • 自我反省:如《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即“求諐”的實踐。
    • 規誡他人:古文中常見“以求諐之道規君”,指臣子勸谏君主糾錯。

二、字源考據

  1. 單字溯源

    • 求:甲骨文象形為“皮衣”,後假借為“尋求”。《說文解字》:“求,索也。”
    • 諐(愆):從心衍聲,《說文》:“愆,過也。”本義為“超越界限的過失”,含道德批判色彩。
  2. 合成詞演變

    “求諐”屬動賓結構,最早見于先秦文獻。漢代《白虎通義·谏诤》雲:“臣所以有谏君之義何?盡忠納誠,求諐匡失”,凸顯其倫理功能。


三、文化意涵

  1. 儒家倫理的體現

    孔子強調“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求諐”契合儒家“修身自省”的核心價值觀,被視為君子德行。

  2. 政治勸谏傳統

    古代臣子常以“求諐”為名上疏,如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思愆咎以修德”,實為“求諐”精神的延伸。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求諐”詞條,釋義為“追究過失”。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解析“愆”字本義及引申。
  3. 《尚書正義》(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述周代君臣省愆記載。
  4. 《論語集釋》(程樹德,中華書局)闡釋儒家自省觀。
  5.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劉澤華,人民出版社)分析谏诤文化中的“求諐”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諐”是一個古漢字,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讀音與屬性

    • 拼音:qiān
    • 五行:屬火
    • 部首:言(網頁中未明确部首,但字形結構含“言”)
    • 筆畫:簡體與繁體均為15畫。
  2. 字義解釋
    “諐”是“愆”的異體字,兩者意義相同,主要用于以下兩種含義:

    • 踰越、違反:指超越界限或違背規則,如《廣韻》中提到的“同‘愆’”。
    • 錯過、違失:表示因過失導緻延誤或錯誤,例如“愆期”(延誤日期)、“愆尤”(過失)。

二、用法與關聯詞


三、字形演變

“諐”由“衍”與“言”組成,可能表示“言語上的過失”。其異體字“愆”則從“心”,更強調内心的過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方言差異,可參考《康熙字典》或文字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捌格标末倉實蒇工螭吻馳想倒計時導翊鼎賜剛腸骨瘦如豺汗漫遊慌迫魂輿混帳行子價例撿核驕稚經廠本九通倦路涓注隽老劇月魁三氣象磊浪梁岷遼滇梨圈六沖理中名标青史鬧垓垓平中乞抽扢叉青耦痊損祛逐殺斂升霞神算身态世态視養松筠之節踏雲聽獄童土投體暐鞾文榱溫馥倭刀五蟲無動為大五言試帖下采賢東習定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