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饋贈。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饋餉相屬,常餘金錢。”
(2).指運送糧饷。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承藉世德,不蒙矢石,備戰守,馭車僕馬,數千裡饋餉。”《明史·李善長傳》:“從下 滁州 ,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
(3).款待。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二:“ 元豐 以來,廚傳漸豐,饋餉滋盛。”
(4).指糧饷。《陳書·徐儉傳》:“ 臧氏 亦深念舊恩,數私緻饋餉,故不乏絶。” 王闿運 《振威将軍張君墓志銘》:“ 淮 軍坐食饋餉,幾三十年。”
餽餉:1.饋贈財物。餽,通“ 饋 ”。《三國志·吳志·劉繇傳》:“ 繇 長子 基 ……居 繇 喪盡禮,故吏餽餉,皆無所受。”
(2).軍糧。 宋 蘇轼 《代張方平谏用兵書》:“至於遠方之民,肝腦屠於白6*刃,筋骨絶於餽餉……陛下必不得而見也。”《明史·太祖紀一》:“懸軍深入,餽餉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
(3).送飯。《三國志·魏志·常林傳》“於是鹹共嘉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性好學, 漢 末為諸生,帶經耕鉏。其妻常自餽餉之, 林 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4).引申指款待。 宋 蘇洵 《上韓樞密書》:“凡郡縣之富民舉而籍其名,得錢數百萬,以為酒食餽餉之費。”
1.饋贈。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饋餉相屬,常餘金錢。”
2.指運送糧饷。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承藉世德,不蒙矢石,備戰守,馭車僕馬,數千裡饋餉。”《明史·李善長傳》:“從下 滁州 ,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
3.款待。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二:“ 元豐 以來,廚傳漸豐,饋餉滋盛。”
4.指糧饷。《陳書·徐儉傳》:“ 臧氏 亦深念舊恩,數私緻饋餉,故不乏絶。” 王闿運 《振威将軍張君墓志銘》:“ 淮 軍坐食饋餉,幾三十年。”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饋饷漢語 快速查詢。
饋饷(kuì xiǎng)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本義指“運輸、供給軍糧”。該詞由“饋”(本義為贈送食物)與“饷”(本義為饋贈,後引申為軍糧)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漢書·食貨志》:“轉漕饋饷,遠者三千裡”,指通過水陸運輸軍糧。此釋義在《漢語大詞典》中有明确記載。
曆史制度關聯
在明代文獻中,“饋饷”特指漕運制度中的糧食征收與運輸。例如《明史·食貨志》提到:“凡饋饷,皆仰給于漕糧”,表明其與國家財政、軍事供給密切相關。這一用法在《古代漢語詞典》中列為擴展義項。
文獻例證
《資治通鑒·漢紀》載:“饋饷不絕,士馬飽逸”,此處強調軍需物資的持續供應。宋代蘇轼《策别》亦雲:“饋饷之煩,民力已殚”,反映其對民生負擔的指向性。此類用例收錄于《曆代典章制度辭典》。
引申含義
“饋饷”在部分方言中可表“宴請酬謝”,如清代地方志載:“鄉俗婚嫁,必饋饷賓客”。此義項在《中國民俗語彙集成》中被列為區域性用法。
“饋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饋饷”的核心含義圍繞“贈送”和“供給”展開,具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三國志》注疏(來源标注已附于文中)。
案時傲肆阿丘爆倉背蓬不及曹官成句翅翎觸景傷情催妝詩村寨打兌掉換鳳鸾趕盡殺絕敢言之個體所有制共鮌關陲犷暴寡與化功懷輯黃連樹溷人湖陰江津匠石運斤簡截奸為酒市拘坼連兵連錢騘連續報道零悴門下侍郎謬以千裡末代孫抹剌木罂缶偏至平漫貧賤驕人七科清證禽儀三言之道生乳失才始末原由水撲花兒戍主死色素沙攤開唾腺寫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