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鬼王。指閻王。《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二·蒿裡》:“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明 宋濂 《日本瑞龍山重建轉6*法6*輪藏禅寺記》:“神君鬼怕,翼衛後先。” 清 方苞 《七思·弟椒塗》:“涉季春兮月生魄,命遐終兮阨鬼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鬼伯漢語 快速查詢。
“鬼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核心含義
指鬼中之長或鬼王,常被用來代指閻王或掌管陰間的神祇。例如古樂府《蒿裡》提到:“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白居易詩中也有“鬼伯驅人葬北邙”的表述。
詞源與結構
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樂府詩《蒿裡》,後多次出現在唐宋詩詞中,如明代宋濂的《日本瑞龍山重建轉法輪藏禅寺記》提到“神君鬼怕”,清代方苞的《七思·弟椒塗》也使用此詞。
文化内涵
反映了古人對死亡和陰間的敬畏,常用于表達生命無常或命運被鬼神支配的無奈。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對鬼神的恭敬與敬畏之情”,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解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詩集》《白氏長慶集》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鬼伯(guǐ bó)是一個含有貶義的詞彙,在口語中形容一個人的話語或行為超出常理或難以理解,甚至顯得愚蠢或滑稽可笑。這個詞被用來形容那些言談舉止離奇或缺乏邏輯的人。
鬼(guǐ)的部首是鬼字邊,由六畫組成;伯(bó)的部首是人字旁,由兩個筆畫構成。
鬼伯一詞最早出現在民間語言中,其來源并無确切記載。由于中國文化中鬼是與陰間、靈異、超自然現象相關的,因此用鬼伯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荒誕可笑貌似有點出格。
鬼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鬼伯」,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鬼伯的寫法并沒有顯著不同,基本上和現代漢字形态相似。
1. 這個人說的話也太鬼伯了吧,完全不能理解。
2. 他的舉止行為總是那麼鬼伯,大家都覺得很滑稽。
1. 鬼才(指極其聰明的人)
2. 鬼話(指荒謬不合常理的談話)
3. 鬼魂(指在傳說中幽靈的想象形象)
荒謬、滑稽、荒誕、可笑
合理、正常、明智、合乎常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