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骑竹马的意思、骑竹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骑竹马的解释

古时儿童常相与骑竹马为戏,后因用作咏儿童生活与友谊的典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桓公 语诸人曰:‘少时与 渊源 共骑竹马。’” 唐 白居易 《喜入新年自咏》:“ 大历 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 会昌 春。” 前蜀 韦庄 《途次逢李氏兄弟感旧》诗:“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亦省作“ 骑竹 ”。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与两从兄,自鬭草骑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尝一语失敬爱之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骑竹马”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典故,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儿童将竹竿当作马匹骑跨的游戏行为,源自汉代,后成为象征童年纯真友谊的经典意象。如《后汉书》记载数百儿童骑竹马迎接官员郭伋的场景,成为“政通人和”的典故(、)。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后汉书·郭伋传》明确记载儿童骑竹马迎接官员的场景(、)。
  2. 发展:唐代成为普遍游戏,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使“青梅竹马”成为经典成语(、)。

三、文化演变

四、文学象征

  1. 童真象征:白居易、杜甫等诗人以此追忆童年,如“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2. 友谊隐喻:《世说新语》用“共骑竹马”表达儿时情谊(、)。

此典故贯穿中国两千余年文化史,既是儿童游戏的生动写照,也承载着对纯真年代的情感寄托。其演变过程体现了从生活习俗到艺术符号的多维度转化。

网络扩展解释二

《骑竹马》的意思

《骑竹马》是由"骑"和"竹马"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指儿时玩耍时驾驭着木马或竹制马玩具,模仿骑马的动作。

拆分部首和笔画

成语"骑竹马"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

骑(马:辵字旁,5画) 竹(竹:竹字头,6画) 马(马:马字头,3画)

来源和繁体

《骑竹马》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小宛》篇中。原文:"骐骥骛于竹下,箫鼓作于傍。" 意思是指高贵的马在竹林下奔驰,箫和鼓声在旁边奏乐。

在繁体字中,《骑竹马》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字典记载,在古时候,《骑竹马》这个成语的汉字写作"騏駼騖於篨下,蕭鼓作於旁。" 其中的"騏"为指赤兔马,"駼"为汉朝时出名的赤兔马,"騖"为美马,"篨"为竹栏,"蕭"为箫。

例句

1. 小明小时候最喜欢骑竹马,现在每逢过节还会拿出那个童年的玩具来回忆。

2. 聚会上的游戏里,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有人跳绳、有人踢毽子,小玲则忍不住骑起竹马,回忆童年时的欢愉。

组词

"骑骆驼"、"竹风筝"、"马上人" 能够与"骑竹马"搭配使用。

近义词

"跨马奔腾"、"骑马奔跑"、"策马奔腾" 都可以与"骑竹马"作为近义词使用。

反义词

"走路"、"坐于车上"与"骑竹马"是相反意义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

霭郁班朝保税区北岳区宾铁磻磎踣踬窜身點計调鹰峒兵二刘鹅溪方慎放影负霜隔塞勾连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韩棱之剑合伙红罗黄金骨胡孑虎踞箭风叫门吉林棘门金冠噤声拉拔利尘麟迹鲤庭芦荡火种罗缨溟陬年青攀桂盘木朽株僻侧屏帷骑虎难下青目邱墓驱散弱翰杀风景上调慎志田契推借吐芽隈枝五律物议沸腾协爱写心